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瀚潞 杨又华 易禹琳 廖慧文
天上云卷云舒,地上山乡换景。
从满目青山到满塘荷花,7月29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率百余名作家,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来到周立波故乡清溪村,与来自全国重点文艺期刊和全国重点出版社的负责人会合。
60多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在这里写出了一部彪炳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山乡巨变》。就在这里,如今同时开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展开一幅新时代文学发展的耀眼蓝图。
这是一场致敬经典的文学礼赞,一场跨越时空的创作接力,更是一场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集结出发。
( 7月31日,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周立波故居。)
8月1日上午,益阳清溪村周立波故居。他静静地坐着,深情凝望着眼前这片故土。
冬去春来,花开花谢,这片土地在不断改变着模样。今天的景象,早已远远超越他在《山乡巨变》这部小说中描写的梦想。
故居庭院的门前,百余名作家凝望着这栋古旧的民居与它周围发生的一切,凝望着作家故居墙上的那些图片和文字,触摸他的故事——作家与土地相互呼应、相互成就的故事。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现场聆听讲话的周立波随即奔赴一线。
1954年11月,周立波回到故乡,此时的益阳正在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
“一身灰蓝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干各种农家活”,周立波的侄儿周兆民回忆。十年时间,周立波扎根家乡。
白天,他和大家同吃同劳动,打成一片,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立波胡子”。他的住处,成了人们最喜欢聊天的地方。他的床铺,成了人们开会时的“软席”。夜深了,他还在阁楼木地板上来回踱步,构思小说……
在丰厚的土地上,周立波卷起裤腿、拿起铁锹、掀开泥土,文字就从地里冒出绿芽。最终,周立波从故乡的泥巴里“拱”出来一部《山乡巨变》。
(7月31日,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印象广场上的喜庆丰收群雕。)
乡土,乡人,乡情。许多年过去了,周立波的作品和深入生活的故事,依然感动着、激励着当代的作家们。
“30年前,我看了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热血沸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早最深刻变化的是农村。周立波10年扎根农村,用笔、用心感受和记录这种变化,写出鸿篇巨制,令人敬仰。”
《山乡巨变》出版的那一年,正是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出生的那一年。阿来说,从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等,作家们到延安投奔革命,担负文化使命,投入这样一种写作,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代代传承的。
在新时代的鼓角铮鸣里,一支乡村振兴的巨笔,穿越时光,在清溪书写了“山乡巨变”的崭新篇章,书写了一个土地哺育作家、文学反哺土地的生动样本。
“清溪的老百姓笑得跟向日葵一样。”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说,从周立波笔下的清溪乡,到如今看见的清溪村,有“换了人间”的感觉。
“《山乡巨变》成为了清溪村的一个文学地理标识,文化给予了清溪村在新时代源源不断的生长力量”,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认为,如今,清溪村成为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相信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文学,因为周立波,走进这里,喜欢这里,书写新的山乡巨变。
(8月1日,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左二)在周立波故居参观。)
7月31日晚,清溪剧院,座无虚席。一场现代花鼓戏《山那边人家》,演绎着周立波笔下的故事,吸引了观众前来。
看着山边月映出来的树影,听着音乐鸟鸣、益阳童谣,人们望着人民作家“周立波”走进瓦房前、禾场上、地坪里,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8月1日上午,益阳清溪剧院。同样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人们集结于此,期待着“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一声哨响。
这份备受文学界关注的创作计划,呼唤着中国作家,沉入生活深处、扎根新时代的山乡大地、投身山乡巨变的写作。
相隔时空,相隔戏剧与现实,一代代文学工作者,为时代和人民书写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
“今天的中国大地,无处不在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旧日山乡已经迎来时代巨变,广袤大地正在焕发崭新生机。”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呼唤更多作家,迈开双脚走进新时代的乡村,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不断更新的眼力、脑力重新认识乡村,写出巨变。
“辉煌壮丽的新时代正在呼唤能够感应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高度的伟大作品,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为新时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厚的写作资源。”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期盼着,更多作家为人民捧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之花。
在周立波曾火热扎根的土地上,作家们向着生活、向着时代、向着人民,勇担使命,又一次重新出发。
“一个作家无论他身在何方,只要他心系乡土,他就是人民的作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广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东西说,年青一代的作家也在努力追赶前辈的脚步,“要创作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作品,就需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作家要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云南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一直在思考,“恢宏气象怎么来?就是要从脚下的土地里找感觉”。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把当下时代反映出来。”西藏文联党组成员、作协常务副主席次仁罗布表示,作家们不要停留在自己的书房里,要走向生活,走向广阔的社会,寻找文学素材。同时,作家不能停留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而是要在新生活中,把发生过的事情用文学描绘出来。
在清溪,立波书屋、王蒙书屋、艾青书屋、迟子建书屋、张炜书屋、阿来书屋、梁晓声书屋、贾平凹书屋等10家书屋散落在田边塘边,为乡村增添书香,也吸引着游客前来。
(8月1日,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与会嘉宾和领导共同启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建设。)
在周立波故居南边,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正式开工建设。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人们走近中国当代文坛名家的“一个窗口”,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一席书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方舞台”。被读者围堵签名的作家,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肩上的使命。
(7月31日,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李健 摄影报道)
8月1日中午,清溪村口,阳光热烈。即将离开这个火热的乡村,百余名作家依依惜别,不断挥手致意,不断合影留念,不断握手拥抱。
怀揣着共同的文学使命与担当,眺望着共同的文学高峰,作家们已成为携手同行的攀登者。
此去一别,他们将宛如火把,点燃中国文学的广阔疆域,团结更多向新时代文学高峰攀登的同路人。
征程如歌,复兴如帜。
“我正在酝酿,准备写一首《矮寨大桥》。”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说,他一路走来,看到了湖南的巨大变化,尤其忘不了十八洞村民的幸福笑脸,矮寨大桥雄跨天堑的壮观。还是那山那水,却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心中一直激荡着诗情。
“我正准备创作一个以十八洞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正在十八洞村深入体验生活的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念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文学和时代,永远是不能分割的。作为一名写作者,自己有责任书写他们的生活。
“此行结束,马上要去另一个地方考察铁路。”中国铁路作协主席王雄神色匆匆,作为一个铁路人,他是一个不断书写交通故事的创作者,不断感受着因交通之便带来的巨变。
“我想尝试跟以前不一样的题材,拿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品,让自己的文学事业更进一步。”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山西作协副主席刘慈欣,正在学习生物学、宇宙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理论,希望“从中挖掘产生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幻创意,构思一个好的故事”。
阿来正准备写一部关于“三江源”的作品,此次来湖南前,他还在“三江源”采风。“三江源”氧气稀薄、天气多变,他笑称,自己此行是来补氧加油,之后马上又要回到“三江源”,继续为创作而准备。
攀登文学高峰的路上,更多的力量在汇聚。
依托“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的编辑们也组织起来,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将形成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更多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
攀登,向着新时代的广阔天地!向着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相关链接>>
《巨变惊文眼 江山催挥毫——中国作协湖南系列活动纪行(上)》
责编:詹娉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