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一师学子“三下乡”:聆听韶乐之声,传承非遗文化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22-07-04 18:45:26

新湖南客户端7月4日讯(通讯员 曾志远 徐静怡 谭漫宇)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一座以音乐命名的城市。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于此,“箫韶九成、引凤来仪”因此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温和柔美的“韶乐”与当地民风逐渐相融合,从而产生了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的韶山山歌。

7月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了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拜访了韶山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毛爱霞和毛继余,倾听他们讲述韶山山歌的故事,聆听韶乐之声。

82岁的毛爱霞和80岁的毛继余是韶山冲的同乡,搭档演出了十几年。毛爱霞奶奶擅长演唱平腔山歌,音调温和委婉。毛继余爷爷擅长演唱高腔山歌,颤音铿锵且多变。毛爱霞奶奶告诉大家:“在韶山冲里,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我们经常是哼着山歌去劳作,对着山歌找媳妇,喊着山歌思亲人,唱着山歌庆丰收!”


“郎在外面唱山歌,妹在房里织绫罗,我的哥诶!丢下绫罗我不织,丢下梭子我不梭,我一心收拾听山歌......”毛奶奶介绍,韶山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高腔山歌高昂且节奏感强,平腔山歌声调平缓婉转,唱的大多都是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爱情故事等,以七言三句体或五句体为主,如插田歌、砍柴歌、夜歌子等传统山歌。韶山山歌主要以韶山和湘乡方言演唱为主,一代代口耳相传,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特有的主题,但不变的是蕴藏其中的情感和文化,是农民对生产生活发自内心的倾诉。

“我自幼爱好音乐,很小就听长辈们唱山歌,下田农作时,便常和大人们一起唱山歌。还曾跟随湖南交响乐团在湖南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和台北音乐厅演出。”毛奶奶拿出照片展示给大家看,旧照片里埋藏着两位老人韶山山歌的传唱故事。

新中国成立至今,韶山山歌备受艺术界的广泛性关注。在《挑担茶叶上北京》和《日出韶山东方红》等文艺作品中,都采用了大量的韶山山歌。近年来,韶山山歌走出了大山,带着它独特的腔调到全国各地交流演出,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韶山人民真挚淳朴的情感。

随着农耕文明的落寞,山歌失去了依存的土壤,老一辈歌手逐渐离去,新一辈歌手后继乏人,以及现代传媒的冲击……都让韶山山歌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好韶山山歌这一民间艺术,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1年,韶山市文化馆正在积极为“韶山山歌”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山歌的发扬光大创造外部条件。

毛继余爷爷针对山歌面临的困境,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府应大力支持韶山山歌的传承,二是学习山歌的年轻人应将未来侧重点放在山歌传承上,三是韶山山歌传承人应将自身所学倾囊相授。

“太阳出山呢,红彤彤,我们村里开秧田,开秧田......”最后,毛奶奶用韶山方言,向我们展示了纯正简朴、干练自然的韶山山歌《我们冲里开秧田》。如今,韶山山歌已成为湖湘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2012年韶山山歌入选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毛爱霞和毛继余两位山歌能手成为韶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韶山山歌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历史的不断进步与选择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当代青年人应不忘使命,结合韶山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大力发扬韶山文化的传统内涵,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政策,挑起重担、深入乡村、创新接力,讲好传承故事,传播经典之声。

(本文图片均为潘敬宇摄)

一审:章益铭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责编:章益铭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