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从巨型船舶到海洋工程,从跨越天堑的桥梁到高耸入云的大厦,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钢”)的钢材征服了全球一个又一个“超级工程”。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中国南方千万吨级精品钢材制造基地,湘钢的桥梁用钢、海工用钢、造船用钢、工程机械用钢等销量稳居行业前列,多个品种实现进口替代。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淦璋 通讯员 邓华丽
6月8日,湘钢两条先进的宽厚板生产线,正在加紧轧制S420级别轻量化高强海工钢。
这些钢材,将在我国南海腹地一油田二次开发项目中服役,用来建造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面以下338米,相当于110多层楼高,下水重量3.7万吨,所需钢材可以制造3座埃菲尔铁塔。
“助力大国重器,我们已将7000多吨S420级别轻量化高强海工钢交付到客户中海油手中。”湘钢党委书记、总经理杨建华说。
湘钢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凭借硬实力在“超级工程”中频频亮相,诠释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6月8日,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的宽厚板生产线在运行中。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从“红海”驶向“蓝海”,瞄准高端市场挺进
湘江北去,到湘潭河口镇拐了一个180度的弯,留下一片三面环水的平坦开阔之地,就叫湘江湾,也是湘钢所在地。
在湘钢的成品库房,记者见到了S420级别轻量化高强海工钢。一整块钢板长12.9米、宽2.4米、厚0.18米,表面光滑,氧化保护层折射出幽蓝的光泽。
“钢板运到广东珠海后,再用机械卷成圆筒状,一节一节组装成深水导管架。”湘钢品种研发首席工程师肖大恒说,这是国内420兆帕级别海工钢,首次大批量应用于深水导管架主结构的建设。
过去的海洋平台导管架主结构用钢,以S355级别海工钢为主。新一代S420级别轻量化高强海工钢,不仅大量节省钢铁材料,还能大幅减少海洋平台自重,有效降低制造、运输和安装难度。
承担海洋平台材料升级换代的历史使命,湘钢有硬实力。这实力,就蕴含在湘钢桥梁用钢、海工用钢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的榜单里。
回望这十年,全球钢铁行业风云变幻,恰如湘钢从“红海”驶向“蓝海”的历程。
在“红海”里,钢铁行业普遍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钢铁产能过剩等严峻考验。2012年,湘钢一度陷入严重亏损,发展步履维艰。
湘钢人在反思:船用普通钢板产量最高时,曾占到公司板材总产量50%以上,量大却是“赔本赚吆喝”。
彼时也有新的市场机遇:一般钢材产能过剩,但供应全球重大工程、一流企业的特殊钢材,市场需求量并不小,利润也十分可观。
瞄准高端市场挺进,湘钢对产品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五米宽厚板厂的大方坯连铸机、热处理调质线等接连上马,特厚板坯连铸机、中小棒特钢生产线等技改项目投运投产。
工艺装备步入全球先进行列,湘钢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超级工程”。
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北极圈亚马尔项目”、世界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项目”,还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武汉杨泗港大桥、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
在全球钢铁企业厚板品种能力排名中,湘钢位列A+,具备与日本制铁、韩国浦项等国际钢铁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
市场对路,效益看涨。湘钢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1120亿元、利润68.2亿元。
(6月8日,湘钢成品库房存放的轻量化高强海工钢。)
把钢板做成艺术品,联合攻关啃下“硬骨头”
一家全流程的钢铁制造企业,包含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制等多道工序。
仲夏时节,湘钢五米宽厚板厂的热轧区域,热气升腾,现场却不过寥寥几名工人。在机器视觉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密切配合下,一块块通体火红的巨大钢坯自动旋转,调整角度进入轧机。
热轧的过程,就好比火红的“面团”,被各种“擀面杖”擀成更薄的“面条”。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是大量技术攻关。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与钢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压力加工专家王国栋,深知打破钢铁材料瓶颈的重要性。
在湘钢,两则“把钢板当成艺术品”的故事令人沉思。
运送超低温液化天然气的专用船舶,叫作“LNG船”,号称“海上冰库”、民用船舶“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中船集团的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过去从国外进口LNG船用钢板,价格昂贵、交货不及时,深受“卡脖子”之苦。
沪东中华造船厂与湘钢接触,希望探索实现钢板国产化。湘钢首批试供货1000吨,反馈竟是全部退货!船厂告知原因,尺寸公差和表面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
湘钢的工人们也有抱怨:这么苛刻的标准,哪里是生产钢板,简直是在做艺术品。
某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商,要求也是如此严苛。湘钢在向其供货之初,钢板从湘潭发到生产厂后,钢板表面经常会出现一些细微划痕,而这家单位明确要求“镜面”交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靠什么拿到大项目、大企业的订单?
答案很直接:好的产品、超预期的服务、企业的硬实力。
“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就要能提供什么;客户需要‘艺术品’,那我们就要做出‘艺术品’。”湘钢建立IPD研发模式,由技术质量部牵头推行项目制攻关,让“销、研、产”真正实现一体化。
项目制,就是把大项目、“超级工程”当作“堡垒”,打破公司内部的“墙”,整合优势资源,集中优势火力。
“七一勋章”获得者、湘钢焊接顾问艾爱国,带领焊接团队,与湘钢材料研发团队一起受命攻坚。
“很多人以为湘钢只研发、生产钢材,事实上,要承接一个重大项目,焊缝质量同等重要。”湘钢海工钢研发工程师脱臣德说,艾爱国就像一个“钢铁裁缝”,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不同性能的钢板完美“缝合”。
联合攻关,啃下一根根“硬骨头”。目前,湘钢的研发经费投入率已超过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6月8日,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操作。)
“5G+智能制造”赋能,与世界一流企业同行
湘江之畔,一栋白色的六层大楼,是湘钢五米宽厚板厂的智慧集控中心所在地。
挂满三面墙的99块屏幕,可以看到炼钢、轧制、成品、入库等各道工序,上百个点位的实时监控画面。十几名工作人员端坐在电脑前,时刻关注着屏幕上各项数据的变动。
工作环境舒适,生产之余还可以喝咖啡,正是发生在湘钢的生动一幕。
钢铁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生产环境复杂,高温、嘈杂、危险系数高。如何将一线工人从复杂的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首要任务。在2016年到2019年的4年间,湘钢先后启动实施相关改造项目100多个。
2019年,湘钢主动出击,携手湖南移动、华为公司试点5G智慧工厂项目。次年,三方合作打造的“5G+智慧天车”成为钢铁行业5G实景应用第一例。
在五米宽厚板厂炼钢区废钢跨天车班组,班组负责人楚利对几轮改造颇有感叹:最初天车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数据传送,存在高延时、低速率、容量小等问题;通过实施“5G+智能制造”项目改造,实现了对生产现场360度的全覆盖,再通过高清视频监控,可以安全高效完成吊运作业。
近5年来,湘钢已累计投资3.4亿元,打造智能机器人36台、无人生产线3条、智慧集控中心4个,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20%,带动年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湘钢5G智慧工厂”项目入选工信部5G案例集。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现场深度融合,自动转钢、废钢AI定级、自动加渣、AR远程装配、无人码头等场景,让湘钢坚定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方向。
以炼钢为例,以前各流程的信息未实现互通,转炉炼一炉钢需要35分钟。新一代信息技术加持后,现在炼一炉钢的时间可以控制在29分钟左右,不仅实现了设备、操作过程的透明可控,还降低了焦炭等物资和能量的损耗。
与世界一流企业同行,湘钢已与沙特阿美、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集团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全球特大型挖掘机中,每两台就有一台采用湘钢板材制造。
(2020年2月24日,位于湘江边的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青年观察】
钢铁行业插上互联网翅膀
楼雪纯(长沙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
我是学材料的。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肉眼可见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站在“风口”上迎风起舞。
钢铁也是材料的一种,说起来不大时髦,似乎带着“傻大黑粗”“传统行业”的标签。作为青年观察员,我第一次走进湘钢,亲眼目睹了这个行业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巨大变化。
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区,生产车间里热浪滚滚,各种设备有条不紊地工作。沿着生产线走了一圈,现场却只看到少数几个工人——我的最初印象里,钢铁厂的工人们都是在钢花四溅、噪音粉尘的恶劣环境中作业,穿着厚厚的防火服,浑身汗流浃背。
眼前的场景为何完全不同?工人们都去哪儿了?
穿过厂区,工厂一侧的一栋办公楼里,远眺湘江,凉风习习。在中央控制大厅里,我看到了满是电子屏幕的智能操作工作间。“目视屏幕,拨动摇杆,按动按钮,完成装载吊卸任务。”工人们的远程实时操控行云流水,如同打电脑游戏一般。
这种对比,给我的冲击太强烈了。特别是湘钢的工程师们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名词信手拈来,怕我听不懂,还举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例子,让我体会到学科交叉发展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传统钢铁行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高精尖产品征服一个个“超级工程”。我想,这就是科技进步、时代进步的魅力吧。
6月8日,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的宽厚板生产线在运行中。
作者:陈淦璋
责编:官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