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龙泽巨
龙湖是澧阳平原上一座著名的湖。在当地明清时代的州志和县志上,都有龙湖的简介和图形。
它又叫“龙池堰”或“龙沉堰”,地处澧阳平原西部,在临澧县合口镇境内的龙池、回龙、大云、双龙、白合五个村的包围之中。它呈龙形,沿东西方向延伸,西部是龙头,中部是龙身,东部是龙尾,龙身两边有翅膀伸出,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宽在300-500米之间。
巨龙压出一个湖泊
我家就住在龙湖的阳岸,我是喝龙湖水长大的。
很小的时候,夏季在屋外的天井上乘凉,母亲就会摇着芭蕉扇,给我讲龙湖的来历。
据说几百年或几千年以前,有一年逢了百日大旱,农田裂开了一条一条的口子,水稻快要枯死了。路上的土干成了一寸厚的细灰,风吹就会满天飞舞,乡亲们饮水也成了问题。老百姓就在庙前敬香祈雨,等到天旱的第99天夜晚,天上没有月光没有星光,天空黑得看不见五指,猛烈的北风吹得飞砂走石,连小树也拔地而起,狂风吹到半夜,暴雨倾盆而下,风声雨声像狮吼虎啸,气温仿佛进入了严冬,冷得叫人打哆嗦。
再过了一个时候,闪电和惊雷一个接一个拉亮和炸响。小孩和女人们都躲在被窝里,只有男大人站在窗户边上悄悄地偷看。突然,一个巨大无比金光闪闪的神物从天而降,造成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突然又飞回天上去了。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风停了,雨住了,朝阳照红了澧阳平原。田地里、沟渠里都装满了水,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在现在龙池、回龙等五村交界的沼泽地带出现了一座龙形的大湖,湖里装满清清的水,波浪微动,在朝阳的涂抺下变得五彩缤纷。
大家猜想,昨夜是天上的巨龙乘着狂风暴雨飞下来,压出了这么一座大湖,让周围的老百姓再也不受干旱之苦。几千老百姓跪在龙湖的四周,敬香感谢上苍的垂爱。
听了这个故事,儿时的我就觉得龙湖就是一条龙,每到风雨之夜,就等待着巨龙再次从天而降。
雪亮雪亮的活鱼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龙湖是周围几千农民的命根子。人和禽兽的饮水靠它,几千亩田地的庄稼灌溉靠它,老百姓吃鱼也靠它。
这个湖的水产由当时的新合人民公社直管。每年春节前,公社就会组织几百人,在东西部分别放大网,然后向中部拉拢。每次都要捕起十几万斤乃至几十万斤活蹦乱跳的鲤鱼、鲢鱼、草鱼、鳊鱼、青鱼,周边的每户农民都要分上几十斤或上百斤鲜鱼。捕鱼时,两岸挤满了人,等着看那起鱼的盛况。我也不例外,往往看得忘了回家吃饭。
最难忘的是1972年8月的那次起鱼。那年又逢了百日大旱,官亭水库的水供完了,澧水从澧阳干渠送来的水远远不够农田所需,龙湖周围架着几百台抽水机抽水灌田,不久就把龙湖的水抽干了。
我第一次看见了龙湖的真面目,好大的湖滩啊,足有十几平方公里。湖滩上全部是雪亮雪亮的互相枕藉的活鱼,在烈日的照射下,刺得人睁不开眼。公社派出大队人马来收鱼,但四周的老百姓都提了篮子去抓,每个人都抓了几十斤活鱼,公社的人拦也拦不住。这次公社又给龙湖周围五个大队(后改称“村”)的每家农户分了几十斤或上百斤的鲜鱼。
我离开家乡上大学后,聪明的家乡人又于上世纪80年代让龙湖派上了新的用场──建了当时常德地区最大的珍珠养殖场。珍珠及珍珠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了香港市场的抢手货,这个场也成了全省有名的乡镇企业。
上世纪90年代珍珠养殖停止了,老百姓又养起了鸭子,龙湖成了鱼类、鸭子的天堂。老百姓渐渐富裕起来,一排排楼房耸立在湖畔,白墙红瓦倒映在湖中,像一幅幅飘动的画。
龙湖不但是周边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他们的乐园。小时候,父亲带我在这里学会了游泳,每年夏天我都要和伙伴们在水里游玩避暑、打水仗。
据老人介绍和历史记载,在明清和民国时代,这里更是安福(今临澧)、澧县(包括现在的津市市)、石门、安乡、汉寿和湖北省公安等县的龙舟赛手的竞技场所。每逢端午节前后,这里都要举行龙舟大赛。水面上,龙舟竞飞,鼓声震天,旗帜飘舞;湖岸上,人山人海,摇旗呐喊,热闹非凡。
龙湖为周围的老百姓无私奉献几千年了。几年前,我曾邀请考古专家曹传松到湖畔。他看了周边的地形地貌和陶片遗存,认定5000年前龙湖四周就生活着我们的祖先。也就是说,龙湖为周边的人们奉献乳汁和鲜血至少已经5000年了。伟大的龙湖!
龙湖,你是我的母亲湖;
龙湖,你是周边五村6000多名乡亲的母亲湖;
龙湖,你是周边乡亲今后千千万万年的母亲湖!
(写于2007年)
责编:龙文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