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杨俊彦:海归硕士回乡种田
新湖南 • 湖南之窗
2022-04-12 06:56:55
首页头条收录

海归硕士回乡种田

——记湖南华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俊彦



湘潭县杨嘉桥镇有机肥发酵车间,杨俊彦查看微生物肥料的发酵数据。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畅

“90后”“海归”“城市白领”“优质大米”“生物有机肥”,单看这几个词,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一旦与湘潭县锦石乡小伙杨俊彦联系在一起,就会串起一个海归硕士回乡种地、织就绿色田园的追梦故事。

4月6日,记者见到故事的主人公杨俊彦——一身休闲装,笑容灿烂,书桌上摆满各种农业类书籍,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写着“湖南华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伢子种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杨俊彦的童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最累的就是‘双抢’,单是待在禾田,个把小时就晒得像条干瘪泥鳅。”杨俊彦说,“当时就想着以后要发明新设备、新方法,让农民轻松种田,还能赚钱。”

2017年,杨俊彦踏出梦想的第一步:从美国硕士毕业后,放弃北京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一职,怀着一腔热情回到家乡,接手湖南华绿集团在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潭的高端水稻有机栽培项目。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瓢“冷水”。

“杨家伢子说,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也能把田种好,哪个信?”“我们种了一辈子田,未必还比不上一个毛头小伙子?”当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种植方法已根深蒂固,杨俊彦提倡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被当地农民视为无稽之谈。

“留学期间,我对国外的现代农业产业做了大量考察。”杨俊彦说,“最难的,是改变传统的种植理念。”

初次“试水”就被泼“冷水”,杨俊彦没有退缩。他一家家农户走访沟通、面对面解释,承诺不管种植是否成功,都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产出的粮食,大家这才陆续愿意尝试。

杨俊彦随即从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在专家指导下,利用生物菌控草、蜂蛙灯控虫、诱导素控病、有机肥栽培等技术提高稻谷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杨俊彦迎来第一个丰收。高端水稻有机栽培基地不仅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还拉动当地120名农民就业,带动农民每亩增收500元。利用碧泉潭优质水土资源打造出的20度泉香系列清泉米,成功完成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备受市场青睐。

“没想到我们有些用了一辈子的种田方法,被这个毛头小伙子‘搅黄’了。”“‘搅’得好嘞,以后大家种出来的粮食,不仅健康安全,市场上还卖得俏!”听到乡亲们如是说,杨俊彦琢磨着,“可以踏出第二步了!”

杨博士种田:变废为宝,一石二鸟

“温度接近70摄氏度,pH值7.5左右。”湘潭县杨嘉桥镇有机肥发酵车间,杨俊彦正在更新微生物肥料的发酵数据,“这些,都是为实施第二步计划做准备。”

杨俊彦发现,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尾菜等废弃物,绝大多数没有再利用。这些废弃物一旦未经处理随意弃置,不仅极易变为污染源,废弃物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能不能通过生物转化,将这些农业废弃物变成优质有机肥,既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又解决因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酸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杨俊彦的脑子里蹦出“一石二鸟”的大胆想法。尽管当时,他对有机肥领域的知识储备很有限。

“刚开始连最基础的概念都分不清楚,只能买书看,或是问有经验的农户,要么就干脆下田做实验。”杨俊彦打趣道,“在泥巴田里又‘读’了一个‘大学’。”

经过摸索实践,杨俊彦认为,要想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还得继续深造。2020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湖南农业大学。令他意外的是,竟一路“过关斩将”,顺利成为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博士。

此后,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作为研究方向的杨俊彦,开始了追梦新征程。他助推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研发的“新型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研发及应用”项目列入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列入湘潭市科技计划项目。

“很多行业都比农业赚钱快,外表看起来也更光鲜,为什么偏偏选择回乡种田?”记者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把饭碗端在咱们自己手中,比赚钱和光鲜更重要。”

“今年你就会完成研发,大面积推广有机肥产品。第二步计划落地后,还有没有第三步计划呢?”

杨俊彦笑着说:“这是个秘密,到了明年,再揭晓答案。”

责编:张璐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