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2月25日讯(通讯员 刘梦琴 记者 周倜)2月24日,衡南县近尾洲镇中心小学再次迎来一批“老客人”。来访者是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派出的送教团队。新学期伊始,双方为本学期的深度合作制定新方案。
这只是一个缩影。过去5年,瞄准乡村教师和乡村化工科技人才匮乏的痛点、致力构建“助力乡村振兴的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力鼓舞师生走进田间地头,为美丽新农村建设“出力气、开方子”。
一系列举措陆续落地。学院与衡南县近尾洲镇中心小学、“常宁水口山铅锌冶化与新材料”产学研示范基地等32家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乡村情怀教育培养基地和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和支农扶贫服务团,其中包含双师型导师22人,省科技特派专家3人。
具体合作措施清晰有序。学院依托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省级应用特色学科、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多种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提供了宽阔平台。并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创竞赛、导师科研课题相互衔接,鼓励师生“将课题写在大地上”,形成了培养双创能力的有效路径。湘江流域(衡阳段)重金属污染监测、角山米业粮食安全与深加工、养殖粪污实现零排放等活动的相继开展,美了当地乡村风景,强了师生科研能力。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38项、国家级3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7项、国家级15项,横向项目54项;化学类专业毕业生乡村就业已占51.7%;社会实践团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强传播力团队”……一系列丰硕成果,成为该院5年来不断深耕科研、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好证明。
“支农扶贫项目侧重对边远农村进行教育、科技和产业扶持;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则重在开展科创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院将制定更多送教、科研等方面的具体方案,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引导广大师生将乡村情怀、责任使命根植于心。
作者:周倜
责编:周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