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湖南日报|“南县菜薹”卖出猪肉价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1-30 11:59:45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菡 通讯员 周静

    1月28日,寒风送雨,南县武圣宫镇龙头嘴村村民李晓明却不得闲,忙着在合作社蔬菜基地采摘白菜薹和红菜薹。

    天气预报显示,1月29日益阳有雪。“天气不好,菜薹反而更紧俏,我们的工钱也更高。”李晓明告诉记者,得赶在下雪前采摘完过年前的最后一批菜薹。

    南县武圣宫镇龙头嘴村村民身披雨衣,手戴“铁指甲”,冒雨采摘菜薹。王征洋 摄

    今年65岁的李晓明和妻子李伏枳在村里志均蔬菜专业合作社打工,两人年收入3万多元。与李晓明一同冒雨采摘菜薹的,还有20多位村民。他们多是留守老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干活却麻利得很。采摘高峰期,约有上百名村民在合作社千亩菜地摘菜。

    “种菜薹是个精细活,从播种到收获,除了用无人机打有机农药,其他环节得靠人工,每年光发工钱就要170多万元。”志均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龚超华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往菜地里走。

    村民披着红的、黄的雨衣,每人手上戴着一个“铁指甲”,飞快地将菜薹从根部掐断,捆成一束束,码放到菜篮里,搬上车,运往合作社冷库。这些菜薹将运往广州江南、东莞富民、深圳海吉星等市场,成为当地市民的盘中美味。

    小小菜薹不简单,热销粤港澳大湾区,最高可卖到每公斤36元,比同期的猪肉价格高,还供不应求。王征洋 摄

    “可别小看这小小菜薹,最高可卖到每公斤36元,比同期的猪肉价格高,还供不应求。”龚超华拿起一捆菜薹,向记者展示。

    “菜薹走俏,关键是政府引导。”南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童中全介绍,为推动菜薹由“大路菜”向“精细菜”提档升级,南县打出组合拳。以厂窖镇、武圣宫镇、麻河口镇、浪拔湖镇等为重点,建设10万亩百里秋冬蔬菜长廊,形成规模效益;引导菜薹经营主体实行“两证+追溯”管理制度,即农产品“身份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扶持田头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对17家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新建、改建冷库进行奖补;缔结产业联盟,瞄准粤港澳等中高端市场,重点打造“南县菜薹”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市场合力。去年,南县种植菜薹8.85万亩,总产量18.5万吨,总产值7.95亿元。

    “‘南县菜薹’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童中全说,南县成为全国知名的菜薹之乡,指日可待。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月30日05版

    责编:杨玉菡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