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润物细无声 桃李满门庭——记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曾磬
新湖南客户端
2022-01-14 14:42:48

通讯员 史静 聂作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玉菡

老师在黑板上勾画,描绘知识的海洋,学生在其间遨游,追逐心中的梦想,双方共同奋斗前进,只为成就更好的自己。在铅笔与图纸的摩擦之间,未来的幸福大厦跃然纸上,等待建成……

曾磬参加2021年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教学录制。(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作为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名老师,曾磬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作为一名党员,曾磬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

培养学生,就是引导他们走向美好前景,赢得未来。曾磬为此孜孜以求。

持匠心 做教学先行者

以身立教、文化育人,是曾磬一直坚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20年里,她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构建“开放、立体、多元”的数字化教学课程体系,并成为“纵向挖掘、横向比较、多向选择”课程教学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相较于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曾磬更认可“教学相长”。课堂上的她,倡导师生交流,启发学生从功能与空间、场地与场所、材质与建构等方面展开交流和探索,对其中涉及的艺术美学畅所欲言,而她也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自己上课的不足。

课堂之外,曾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级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在2021年4月份的省级创新比赛现场,曾磬曾笑着说:“这次比赛不仅仅为了争取荣誉,更多的是想借此机会与其他高校的师生增强交流和联系。”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她积极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相关教师交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她而言,比赛不仅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更是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

曾磬和她的团队同行,站在创新教学的前沿。顺应新时代、接受新思想、钻研新方法,她正为自己成为教学先行者的目标,努力地奋斗着。她说:“建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好像教学创新这条路一样,前人虽不断探寻,但唯有后人不断跟进与摸索,才能寻到真理的大道,才会为未来创造全新的出路。”

送温情 做学生领路人

从家乡到学校,是全然陌生的环境;从高中到大学,是有着更高要求的学业。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使一些新生身心俱疲,手足无措。这时,来自老师的关怀便显得尤为重要。

为更好地对学生提供帮助,曾磬积极投身于“一对一”学生帮扶活动中。她始终铭记“以学生为主”的活动主旨,积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并开展困难情况调查,私下与学生积极交流,询问他们所遇到的生活以及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所需帮助。

曾有一位与父亲关系闹得僵的学生,在曾磬“一对一”帮扶中,逐渐向家人敞开心扉,化解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心结的解开,也促使他学业进步,最终以387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研究生。

同时,曾磬也积极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接受学生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情感问题的倾诉。她常常去学生宿舍,和他们进行近距离沟通和谈话。曾磬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自己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更能知晓学生的学习状态。

具有党员和老师双重身份的曾磬时刻提醒自己要具备责任心,她认同古人所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她一心想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她始终坚信“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名言,积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接纳新事物,并与学生保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倾心交谈。

重引导 做思政传授人

建筑,不只为城市而建造,也是为人民而建造。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殿堂,更是课后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的绝佳场所。在曾磬看来,学生需有服务精神,并且需要树立正确“三观”。

润物细无声,于学生而言,每一堂课不仅是对学识的丰富,更是一种思想的浸润。谈到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和发展历史时,她会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谈及知名建筑家的相关理念和著名成就时,她向学生叙说大国工匠的专业精神。

这些文化的滋养又何尝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呢?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在自我修养中提升自我。曾磬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确职业追求,明白专业的意义,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为人民服务的人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唯一不变的,是曾磬那坚如磐石的党员信仰和从教信念。在她的帮助下,一位又一位的学生建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大厦,而她自己的价值也在不断的奉献中得以实现。

责编: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