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长沙学院有支“通道筑梦实践团”,连续4年赴侗乡支教“筑梦”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7-22 17:31:1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璇

“老师,我对音乐不是很懂。”“老师,你的眼睛里为什么有星星?”“老师,我会记得你的”……孩子们高高地举着手,踊跃地向“老师们”提着问题。这是近日发生在“童声侗听”公益课堂里生动的一幕。

7月11日至7月19日,由长沙学院音乐学院15名师生组成的通道筑梦实践团,又一次来到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从2018年起,通道筑梦团的脚步从未停下,这是他们第四次来到通道,开展暑期系列实践活动。

该团队通过留守儿童公益课堂、探寻通道红色非遗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结合非遗文化的各种艺术表现等形式,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寻印记,探新招,接力红色讲解

筑梦团队经过前期资料收集、文本撰写与校对、实地踩点,最终来到通道芋头古侗寨的红色讲解点,进行红色故事实地讲解。他们进行参观路线解读、原创讲解词编写、英雄事迹陈述等。

从红军桥、红军墓到芦笙坊、108级台阶以及“一盏小马灯”的故事主人公居住地——杨再能老宅……烈日当头,红色讲解员们汗如雨下,大家一站接一站,一棒接一棒,不畏酷暑,一路讲解,将古寨中的红色故事生动地表述出来。

大家讲述红色故事,将党史知识融入到红色旅游,拓展并深化现有红色资源,盘活历史赋予芋头古侗寨的宝贵红色财富,使红色文化更加厚植人心。

唱侗歌,唱革命歌曲,延续音乐支边

从2018年起,通道筑梦团的脚步从未停下。这是通道筑梦团第四次来到村小进行音乐公益课堂支教。一年又一年,一地转一地,音乐学院通道筑梦团成员一批又一批,接力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更是一场奋斗青春的接力。

今年,带着编撰的侗族童谣教材《童声侗听》,筑梦团来到了红香希望小学,通过讲小故事、游戏的方式,教小朋友对照教材,识别乐谱、认识乐器,唱侗歌、唱革命歌曲。并告诉小朋友们通过识别教材中的二维码,可以在线上看到“指尖上的音乐云课堂”。

“童声侗听”侗族民族音乐公益课堂,不是寻常普通的一次支教活动,是接力,更是传承。

成员们年复一年身负使命,怀揣赤子之心,不惧畏难,力学笃行,用爱心支边,用专业知识培育新芽,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学侗歌,听歌会,唱响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了解侗族文化,通道筑梦团前往皇都侗文化村观摩戊梁歌会。百里侗乡的青年们都身穿节日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热闹非凡,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拉动周边村寨的乡村旅游经济,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当地实景演出负责人杨光老师说道。据悉,当地借助戊梁歌会为平台,全面推介侗族文化艺术精品,努力打造民族节庆品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基于此,同学们通过近10天的侗寨采风调研生活,学侗语、唱侗歌,并结合专业所学,助推当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其中,侗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让人重温红军战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光辉历史,重温革命先辈用理想和信念丈量的伟大远征。

演出过后,侗寨演艺部负责人评价道,“同学们的演出让整个侗寨有了青春的气息,体现了非常好的专业素养。”

通道红,南楚韵,寻美红色非遗

为探寻通道红色非遗文化,通道筑梦团寻访当地红色文化,拜访“一盏马灯”主人公杨再能的儿子杨正益。

采访中,杨正益爷爷的侃侃而谈、神采奕奕,或是情到深处的些许停顿,都让同学们深受感染。同学们参观通道转兵纪念馆,聆听通道的红色故事。探访省级侗族琵琶非遗传承人吴永春老师,弹琵琶、唱侗歌,婉转动听的旋律、郎朗上口的歌词。现场同学们被吴老师的“传统技艺”与“匠心精神”深深感染。

据悉,长沙学院正努力推动通道乡村文化振兴的兴起。在各级部门、公益组织的协力下,促进公益课堂推广与普及的同时,结合非遗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同学们表示,要做非遗文化的深耕者,做红色基因的播种人,让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在通道互动奏响。

责编:雷鸿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