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湖南省非遗传承发展研究——以“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开发为例
新湖南 • 文创
2021-06-04 11:41:5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湖南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要激发非遗文化对接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的研发推广,深入探索了创新创业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总结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挥网络优势,建立智慧系统

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主要以互联网为载体,联通非遗文化产品的研发、计划、服务、创新等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诸多宝贵的非遗文化因缺乏实用性,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诸多领域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湖南省非遗传承和对外发展中,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尤为必要。

发挥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势,让非遗产品“存”起来。实现非遗产品创新性管理,一方面,可打破常规的实体物质保存方式,将非遗产品搬进虚拟的电子空间,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更为长期、安全、便捷的保存和量化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简单、便捷等性能,大大加快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的速度。另一方面,对非遗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传承方式等进行创新,突出湖湘大地上特有的人文风情、民族风情、地域风情,并积极发展非遗产品的艺术性和生活性,不仅生产出挂画、首饰、服饰等非遗艺术品,也出产融合了现代流行元素的行李箱、雨伞、手提包等生活用品,在此基础上,对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定期更新扩建,实现非遗产品的细化量化新化管理。

注重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让传播渠道“通”起来。一方面,建造虚拟生产车间,将目前存在的非遗工作室、非遗家庭作坊、非遗中小型工厂与互联网对接,打造数字制造车间集成系统,将机器的智能化与人的手工特性相结合,在机器与人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非遗产品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建设智慧网络销售与服务系统,在非遗产品的浏览界面插入购买链接,利用人们的心动、冲动消费心理,实现更便携的数字化销售模式。同时,根据系统提供的浏览数据、购买数据和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推出最受欢迎产品、店长推荐产品等,并及时处理好售后服务和客户反馈问题。

二、打造优质产品,传播湖湘文化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溯源的重要地域,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作为湖南非遗类目中的典型案例,具有浓厚的湖湘特色。苗绣主要以苗银手镯、苗银苗绣耳环、苗绣服饰等产品为主,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普及之前,极少有人了解其发展历史、制作流程等。现在的苗绣产品已经从生活用品扩展到工艺用品,宣传也从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延伸到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各类融媒体传播。

坚持质量创新并举,让非遗传承“跑”起来。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要将产品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以匠心制优品,避免简单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并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特点和价值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生产上的思考。另一方面,将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属性与现代潮流元素相融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符合大众审美的非遗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客户意见与定期的市场调研,形成持续创新,使其紧跟时代,走进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审美水平的消费群体中。

坚持本土特色发展,让湖湘元素“活”起来。一方面,打造地域特色价值矩阵,开发民族特色非遗产品。湖南省作为中国腹心之地,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苗族、土家族、瑶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技艺和民俗节目,将非遗产品与这些湖湘元素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非遗产品。另一方面,深挖湖湘文化精神,赋予非遗产品文化内涵。湖湘文化具有“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以图画、文字等形式将湖湘文化精神与非遗产品相结合,从而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构筑传播理念,创新营销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往日人们眼中“小众的”“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走进文化消费市场,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拥抱科技创新,传播理念不断发展深化。传统的营销模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成本过高、时间较长、速度较慢。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营销模式不断发展,绣色十八洞苗绣产品不断创新传统形式下的营销模式,深入探究市场需求痛点,及时捕捉消费者心理动向,建立科学的营销服务体系,在大幅增加消费者购买欲的同时,通过苗族生动故事,打造个性卖点形成的概念造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强烈期待和猎奇心理形成的心理造势、“情感+互动+体验+功能”差异化诉求形成的需求造势,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的品牌度,实现其经济产出和价值构建。

强化教育营销效度,让消费者生活质量“提”起来。一方面,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传播形式和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媒介,对消费者进行非遗发展历史、设计思路、寓意内涵等介绍,改变消费者盲目跟风的购买行为,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求度高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对顾客进行产品推销以外的交流和互动,交流非遗文化的主旨、内涵,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融合消费群体的情绪、情趣、情感等,缓解顾客对产品了解甚少的尴尬,提高顾客对非遗文化品牌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转变营销发展理念,让企业竞争力“强”起来。一方面,要结合新技术,从生产材料、制作工艺、制作流程等方面降低非遗文化产品成本,提高非遗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从产品、服务、售后、形象上增加非遗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另一方面,以当代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将苗绣拉杆箱、苗绣包、苗绣伸缩伞等各式各样的生活日用品作为生产载体,使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苗绣与生活中常见的物件相结合,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带给受众,在增加产品创新性的同时,将此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间接提升苗绣产品的附加价值。


(朱元福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指导老师系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卓)



责编:唐侃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