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逐梦百年 物印初心①】一张报纸:从“窗口”到“阵地”
新湖南 • 湖南之窗
2021-04-21 10:32:47
首页头条收录

逐梦百年 物印初心①一张报纸:从“窗口”到“阵地”

编者按:革命文物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念信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华声在线策划推出“逐梦百年 物印初心”专题报道,聚焦革命旧址、纪念馆里的一张报纸、一张桌子、一件物品等文物,睹物、思人、学史,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华声在线4月21日讯(记者 李昆励)古城长沙,妙高峰下,朗朗书声不断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内飘出,清脆的铃声在灰白色长廊里回响。在这所“千年学府、百年师范”里,学子们前行的脚步从不曾停下……

穿过长长的回廊,西北角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里,几张泛黄的报刊静静躺在棕黄色木纹玻璃框内,木框上深深浅浅的黑色纹路,仿佛时光的刻印,见证了百年前青年学子们对世界、对真理的追逐。

《大公报》《时事新报》《新闻报》……现在看来简简单单的几份报刊,却是当年毛泽东、蔡和森等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了解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陈列馆陈列的、1914年八月初九发行的《湖南公报》

“别小看这间报刊室,在百年前,这里收集了长沙市面上发行的重要报纸,供学生们阅览。”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讲解员赵小玚介绍,报刊室是当时学生们最爱“打卡”的地方,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队,其中就包括青年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是个出了名的报纸迷,在第一师范读书的几年里,他一共花了160元钱,其中有三分之一用于订阅报刊。”在陈列馆内,赵小玚指着展柜里的世界地图、英汉字典和笔记本说,这三件物品,是青年毛泽东看报时必备的“三件宝”,遇到不会不懂的,他就查字典、看地图、做笔记,很快成了同学中的“时事通”。

尽管是百年前的报刊,但内容丰富,栏目多种多样。以创刊于1915年的长沙《大公报》为例,版面设有“大总统命令”“公电”“专电”“欧战要电”“国内要电”“时评”等栏目,对时事动态和社会新闻都有详细报道。

随着进步青年们的不断成长,报纸逐渐从看世界的窗口,成为他们参与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根据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的往来信件,1917年,毛泽东就开始注意到长沙《大公报》的社会影响,并从1919年11月开始为该报撰稿,用报纸作为斗争阵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为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发声——

1919年,围绕长沙女子赵五贞自杀事件批判封建礼教;1920年,围绕“湖南自治”提出主张;1922年,代长沙铅印工会写信给长沙《大公报》,批驳某些人教训工人的谬论……后来经毛泽东的推荐,长沙《大公报》还连续转载了上海《共产党》月刊上的一些重要文章,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在社会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青年毛泽东的参与下,长沙《大公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行量也与日俱增,成为民国时期湖南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久的日报。薄薄一张报纸,也从“看世界的一扇窗”变成了进步青年们发出革命呼喊的舆论阵地。

责编:曾璇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