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测量设计、指导建设石拱桥100余座,勘测公路25条374.6公里——
“桥神”唐天珙
万世桥是唐天珙的“启蒙桥”。通讯员 摄
2018年,80岁的唐天珙重游当年参与修建的黄虎港大桥。 通讯员 摄
1977年,唐天珙在案前专注于设计工作。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勇军 卓萌 通讯员 张友亮 唐生敏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3月28日,记者乘车穿行在石门县太平山区崇山峻岭间,见一座座石拱桥跨溪越涧,如长虹卧波;一条条硬化路爬山绕村,似彩练飘舞。
一路翻山越水,来到太平镇穿山河社区唐天珙家。这位83岁的农民路桥工程师搬出他的“百宝箱”,兴奋地介绍:“这一摞是设计图纸,这一摞是工程预算资料,这些是施工时用的石硪、钢钎、铁锤、风车、口哨……”
旁人眼中的“废品”,却是唐天珙精心保管的宝贝,也是他路桥生涯的见证。60多年来,唐天珙测量设计、指导建设石拱桥100余座,勘测公路25条374.6公里,被乡亲们誉为“桥神”。
现在,唐天珙和家人正筹划着将自家布置成“唐天珙路桥博物馆”,一为纪念,二为展现太平山区路桥建设历史,弘扬实干拼搏精神,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尊崇“万世桥”——
1 “山里娃”立下鸿鹄志
1938年,唐天珙出生在太平镇万世桥村。村庄因古老的万世桥得名。该桥始建于1870年,由当地木匠、石匠“双料大师”柳甲恒,联合著名石匠唐福贵等乡绅名士筹资建设,是当时湘西北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也是石门县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来到万世桥下,见潺潺溪水,倒映着白云绿树。长65米、宽4米、高15米的老桥桥洞高拱,岿然不动,沧桑而气派。老桥上下游相距100多米的地方,卧着两座新桥。“新桥护古桥,三桥比肩飞”,成为当地一景。
唐天珙饱含深情地望着万世桥,说:“这是影响我一辈子的一座桥,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儿时的唐天珙,上学堂读书、下地做农活,一天来来回回过桥好几趟。闲时与伙伴桥上桥下玩耍。溪河两岸的乡亲们,背着背篓、挑着箩筐从桥上过,去集市做买卖。唐天珙对这“平常无奇”的万世桥有了更深的理解,也逐渐明白“修桥补路、积德行善”的义举为何备受尊崇。
“石门山连山,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万世桥为我们村老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这是我们的福气。可转念一想,这大山里头,不知还有多少地方隔水渡河没有桥呢!”唐天珙暗下决心,要像柳甲恒、唐福贵这些修桥前辈一样,设计、修建更多坚固美观的桥梁,为众多深山村寨“出行难”的乡亲们造福。
工地当学堂——
2 青葱少年圆了修桥梦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唐天珙圆梦的机会来得很快。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大规模经济建设,激情岁月,建设潮涌。1958年,137公里长的石门县城至南北镇清官渡“西北主干线”公路开建。当时年仅20岁的唐天珙踊跃报名,参与壶瓶山区黄虎港大桥及公路测量设计工作。
作为当时少有的有高小学历的“文化人”,唐天珙在工地上得到省交通厅工程师肖惠之、丁祖吉的青睐,他拜二人为师,虚心又勤奋,把工地当学堂,边干边学,一步步掌握公路、桥梁测量设计技术。
黄虎港路段地形险要,当地流传着“走到黄虎港,爷娘都不想”的俗语。唐天珙不怕吃苦、不惧危险,为了完成测量任务,他在腰上系着绳子,爬上200来米高的悬崖牵线钉桩,站在齐胸深的峡谷深水里拉皮尺,夜里枕着山风松涛入睡。
1959年12月,黄虎港大桥竣工,成为当时全国跨径最大、亚洲最高的石拱桥。经过一年多的历练,唐天珙成为一名优秀的路桥工程测设人员。接着,他又以工程员身份,参加石门县城往西北方向零公里至新关狮子脑公路的测量设计。此后,唐天珙多次受聘参与桥梁公路的测量设计与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农民路桥工程师”中的佼佼者。
圆了修桥梦的唐天珙,始终忘不了“老朋友”万世桥。为保护百年古桥,2004年,全体村民捐款20余万元,唐天珙主持设计和指导施工的万世大桥新石拱桥在古桥下游落成。2017年,县道太柳公路万世新桥钢筋混凝土大桥,在古桥上游落成。两座新桥承载来往的行人车马,老万世桥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居“二线”。
2018年,八十高龄的唐天珙再度出山,主持设计和指导修缮老万世桥。“老一辈修桥人取名‘万世桥’,就是希望它万世永固,这也是我的心愿。”唐天珙说。
拿下“拦路虎”——
3 “土专家”成开路“急前锋”
七家河大桥、升子坪大桥、穿山河桥……一路走一路看,桥梁稳如磐石,联通两岸;公路交织如网,延伸到远方。
山里的变化,老人们看得最多,感触最深。1973年以前,太平镇前身的太平区,452平方公里区域内没有公路,物资运输全靠骡、马、驴驮运和肩挑手提,村民饱受山间跋涉之苦。
1973年冬,隆隆炮声在太平、子良、水田岗至澧县太青田冲公路“东大门”沿线响起。当时唐天珙已离开县交通局,回乡支持农村建设。他担任太平区公路修建指挥部工程组组长,带领一帮“土专家”响应区委“掀起交通大会战”号召,成为开路架桥的“急前锋”。
虽是“土专家”,唐天珙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却毋庸置疑。他常说:“路桥建设是千年大计,必须坚守质量第一。”他设计的工程图纸严谨科学,在行业内获得高度认可。建设方拿着东流溪大桥的设计图纸送审时,当时的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唐天珙设计的图纸可以不看,尽管去施工。”
唐天珙投入工作时,那股倔劲儿10头牛都拉不回。当年太平大桥、七家河大桥和三峰寨路段同时建设,他辗转于三大工地,不分昼夜,保证关键节点在场指挥。有一次,唐天珙脚掌发炎不能站立,便以竹棍支撑身体,指导施工。在七家河大桥工地,他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
“他这个人,吃得苦、耐得烦,又善于动脑筋,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一起修路建桥的老伙计这样说唐天珙。
三峰寨山峰高耸,是当时太平区公路建设的“拦路虎”。唐天珙带队反复比较,提出“建隧道、穿山过”的技术支撑方案。
隧道测量时正值酷暑,唐天珙不畏峰险坡陡,在茂密的丛林里钻上钻下,在山顶用麻绳连线,吊了30个小石头连成中心线,确保隧道两端施工精准对接。没有鼓风机,就用手摇风车解决山洞缺氧问题;没有电灯,就用镜子反射阳光,用竹筒、柴油、草纸制火把;没有电钻、挖机、吊车,用人工铁锤钢钎打炮眼、锄头铁镐挖掘,铺设铁轨转运土石;没有起重设备,全靠木头撬、绳子吊,硬是将数千吨块石,从6公里外的华耳山运到工地。
1976年9月,长305米、高5米的三峰寨隧道通车,是当时全省最长的公路隧道。
太平大桥是全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唐天珙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土模挽拱代替木材支架,节约木材170多立方米、钢材1.5吨、工日7000多个;为尽量少占农田、减少资金、缩短工期,唐天珙不辞辛劳爬坡攀岩寻找最佳线路,加班加点设计最优施工方案……1977年9月,全省公社公路修建现场会议在太平区召开,太平大桥作为全省样板工程受到表彰。
公路进山村,桥梁跨溪涧。经4年“大会战”,165公里长的“东、西、南、北、中”5条干线公路路网基本形成,太平从此四通八达。
山因路敞开怀抱,人因桥走向富裕。乡亲们一天天富起来,唐天珙也白了头。然而,他不肯闲下来。乡亲们修桥建屋通沟渠,唐天珙都热情帮忙,协助指导设计、测量。
今年春节,《山乡彩虹——农民工程师唐天珙修路建桥记录》画册被乡亲们争相传阅、收藏。他们称赞唐天珙为“建设美丽乡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功臣。
唐天珙却说:“太平大山区交通建设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做不到,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做不好,没有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做不成!人民是伟大的,我只是人民中的一员。”
责编:周杨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