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15个月,6名长理学生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
新湖南 • 动态
2021-01-18 22:22:57
首页头条收录

(余悦琴成功捐献后获得荣誉证书和鲜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余蓉 通讯员 喻玲

这两天,一则23岁杭州美女15天暴肥10斤,向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视频刷屏全网络。她说,并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只是希望做一个善意的传递,并给别人带去一点希望。网友们说,在她身上感受到了这代青年的奉献和担当。

1月18日,记者经过采访了解到,这位人美心善的90后女孩余悦琴,是长沙理工大学的毕业生,2020年6月从文新系毕业来到杭州工作。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看到了一组数字:9108、9163、9926、10118、10360、10722。这些数字分别是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长沙理工大学学生陈任典、贺仁杰、罗百荣、欧亚盟、林鸣放、余悦琴的编号。从2019年11月至今的15个月里,6位大学生捐献者接连给6个生命送上了新生的希望。

(林鸣放在捐献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前来鼓励)

“不觉得有自己多伟大,但是绝不会退缩”

所有的捐献,都源自一次看似偶然的献血。6位大学生都是从大一大二开始自愿献血。

陈任典刚进入大学就把献血400ml作为自己一份特殊的成年礼。献血过程中,血液中心会征求志愿者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后,填写登记表采血样入库。

从初配型到采集10ml的血液样本进行高分辨检验,再到系列体检完成配型,捐献流程并不简单,也并不都一帆风顺。6位年轻人说,真的配型成功了,才认真思考捐不捐这个问题。

余悦琴以前觉得拔牙就去了半条命,家人担心的是“你受不受得了,会不会哭”;林鸣放、罗百荣的父母一开始对他们的捐献行为并不赞同……6名大学生便一方面自己详细了解捐献过程,一方面耐心给父母普及相关知识,最终成功说服家人,自己也成了捐献知识达人。

(欧亚盟捐献后与证书合影)

实际上,采集的过程也出现过小插曲,林鸣放就因为血管太细导致机器一直报警。回想起当时的经历,林鸣放说:“我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的,但老师和同学专门从学校赶过来为我加油打气,科室的医生也一直鼓励我,喂我吃饭。”为了让机器正常运作,医生和工作人员轮流按住她的手臂让血管压力回升。就这样过了几个小时,血流量终于达到了要求。

林鸣放说:“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但是绝不会退缩。”

“只要想到有人因为我延续了生命,就感到人生十分值得”

根据捐献的相关管理规定,志愿者与受捐献的对象不能接触、沟通。志愿者们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是突然有人与自己这么紧密相连,觉得自己有了责任。

贺仁杰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时,已经毕业正准备去单位报到。他感到很震惊,觉得像买彩票中了奖,立即就答应了捐献。“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没什么好犹豫的。”

然而,配型成功只是捐献的开始,为了顺利完成捐献,对志愿者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保持清淡的饮食、合理锻炼、预防感冒等,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受捐献者的排异反应。

(老师为罗百荣的捐献点赞鼓励)

平日里看似有点自由散漫的90后们,都开始严格自律。余悦琴有点瘦,医生建议吃胖点。不仅三餐变四顿,以前不吃的高热量高能量食物,她都吃了个遍,一个月成功增重10斤。

罗百荣因为捐献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说:“只要想到有人因为我延续了生命,就感到人生十分值得。”

“希望他们坚守这份善良、勇敢,并使之成为一生的信念”

采访过程中,6名志愿者说得最多的是,“其实很简单,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流程,打消疑虑,使更多的人受益。

事实上,6名大学生都参与了不少公益活动,余悦琴说:“我与贺仁杰在2017年曾一起参加了湘西支教,没想到现在又以这种方式,再次完成了同一件事。”

(贺仁杰在捐献过程中,老师们前来探望)

6名大学生的故事,在校园里传开后,很多学生表示,要向他们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加入到了各类志愿活动中。

学校学工部的老师说:“余悦琴等同学这种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无私奉献他人的精神,正是学校‘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人才特质的生动写照,希望他们坚守这份善良、勇敢,并使之成为一生的信念。”

多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以自强励志、志愿服务等先进典型为代表的标杆工程,擦亮学生的青春底色。学校每年都会组织4到5次献血活动,参加献血的学生年均4200余人次,连续6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曾荣获“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单位”。此外,还涌现了18名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优秀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作者:余蓉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