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10月17日是扶贫日,今晚,全面反映全省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第6场。自9月底首次公开演出以来,该剧以真实生动的故事、真挚深厚的情感、新颖动人的表达,在观众中引发热议。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为点,湖南为面,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巨大关怀,歌唱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生活在十八洞村的村民们,看前睡不着觉,看后止不住泪。
战斗在十八洞村及其他贫困村的多位扶贫干部,抹着眼泪说:“演到我们扶贫干部的心里去了。”
全国多位文艺界专家认为,剧作选题精准,思想精深,艺术的力量,让宏大的主题走入人心。
不少年轻观众被“圈粉”,评价该剧让人沉浸其中,很有教育意义。
虽然十八洞村、黄诗燕、王新法等湖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和人物,已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传遍全国,但文艺作品有其独特的力量。文艺湘军及时回应时代课题,勇于创新,带着对家乡热土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缘起于十八洞村的暖风,传遍了三湘大地。
回应时代课题,吃透政策熟透人物
“《大地颂歌》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它的一个非常大的难点,是要准确把握赞颂我们的时代和揭示我们时代生活当中的困境、矛盾,这个关系非常不好把握。但我觉得这个戏突破了这个难点,非常了不起。”看完《大地颂歌》,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如是说。
《大地颂歌》由6幕+序曲和尾声组成,6幕内容分别是《风起十八洞》《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从多个维度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三湘儿女在脱贫攻坚中的满满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何让政策全面、准确又生动地展现?创作者们费劲心思。最直观的体现是,剧本改了又改。
“看起来是情节上的修改,更多地是梳理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可能会有人问,艺术创作为什么老提政策?”该剧编剧、作词湘籍青年剧作家冯必烈说,《大地颂歌》的题材决定了它有一部分特殊的观众:广大一线扶贫干部、非官方的扶贫人和他们的家属,正是该剧要致敬的群体。如果不把政策吃透、不熟悉扶贫工作中的人和事,他们会觉得剧作离自己很远,或者游离于扶贫工作的核心内容之外。
“创作伊始,我们就确立了要以真实的人物脱贫故事,反应折射精准扶贫以来三湘巨变的奋斗历程。无数个真实、感动、好看的人物、故事汇聚到一起,成为了史诗。”总导演周雄说,因此,创作团队特别注重采风,与上百名扶贫工作者、多户受帮扶的人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剧本出来后,又广泛征求扶贫工作者的意见。十八洞村7年来的蝶变之路,通过代表性人物、事件和场景在剧中呈现。
谷智鑫饰演的男主角龙书记,是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原型为十八洞村的前3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石登高、麻辉煌。石大姐的原型,是村里的石爬专老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石大姐不认识总书记,问他:“该怎么称呼你?”习近平总书记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总书记说:“你是大姐。”田二毛为代表的村民一开始不相信扶贫工作队,编了顺口溜编排队员们。真实的十八洞村墙上,就有顺口溜。
10月16日晚,数十名十八洞村村民被请到剧场观看演出。他们身着苗族民族服饰,盛装打扮,头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观剧时,他们比谁都认真,都投入。
“每一幕都感觉是自己前几年生活的倒放。很庆幸现实生活里有那么一个好队长、老大哥,改变了我的一生。”剧中田二毛的原型人物龙先兰从懒汉变成了养蜂能手,还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与新中国同龄的原村支书杨五玉,带领村民修建了村里第一条通车的村道,是剧中老村长的原型人物。看完《大地颂歌》,他感慨万分:“看了这部剧,我很受感动。十八洞村路修通了,旅游也搞起来了,游客越来越多了。虽然我老了,但是思想不能老,我还要继续支持村里面的工作,让全村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全程都在哭。这部剧真真切切地反应了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酸甜苦辣,让我感同身受。” 80后优秀扶贫干部代表、湘潭市扶贫办干部王敏深情地说,“这份工作时常让我饱含热泪。因为我眼里能看到光,心里能感受到爱,双手能触摸到温度。我为自己是一名扶贫干部而自豪。”
创新表达手段,攀登艺术高峰
史诗般的湖南精准扶贫故事,用哪种舞台艺术形式表达更充分恰当?
“打破常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集成式、创新式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歌、舞、音乐剧等有机融合,以大型史诗歌舞剧的形式,演绎新时代的奋斗史诗是《大地颂歌》的最大亮点和特色。”该剧出品单位之一的湖南省演艺集团董事长吴友云介绍,剧中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表演等,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各有创新。
音乐动人。何炅饰演的支教老师王老师、小演员们与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合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嗨爆全场;惹人热泪的《来不及说爱你》,寄托了牺牲的扶贫人的家属对亲人的哀思。《故土难离》《做个好梦就回家》《马桑树儿搭灯台》《苗岭连北京》……《大地颂歌》的音乐以交响乐的语言为主轴,让湖南民族音乐气息贯穿全剧。
舞蹈好看。扶贫工作队队员小刘营救废墟中的小雅时的独舞,《夜空中最亮的星》孩子们的舞蹈,配合《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群舞……剧中多段舞蹈,都成为收获观众掌声的“燃点”。
“现实题材的创作,舞蹈想吸引观众的眼球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次舞蹈编排主要选择了现代舞和当代舞,它更适合展现我们的故事。采茶、苗绣、摘猕猴桃等场景,则采用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该剧副总导演、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导演丁伟介绍,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充分表达,剧中的舞蹈大多短小精悍,但细节丰富。如第二幕《奋斗》中,一段3分多钟的舞蹈,表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修路通水通电的建设场景、人民幸福生活的场景。
如梦似幻的灯光、舞美设计,多彩精美的民族服饰,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大地颂歌》采用‘写实+写艺’的整体舞台美术风格。”该剧舞美、灯光、视频总设计孙天卫介绍,大量的LED大屏、先进投影设备、舞台二道幕的多块大屏幕,根据每一场的剧情移动变化,灵动地呈现开山、瀑布等场景。
“场景与剧情高度契合,让人沉浸其中。”90后观众佳卉说,“扶贫工作队队员救小雅的一幕,深深揪着我的心,仿佛我就在那个雷雨夜,在泥泞里。留守儿童合唱团唱歌时,全场响起掌声。相亲大会让我们觉得很欢乐。虽然给人的感受不一样,但都传达了坚定的信念。”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张千一评价:“主题好,形式新。艺术贵在创新,难在创新,创新很不容易。”
从冬天到秋天,精雕细琢攀高峰
《大地颂歌》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组建了强大创作团队,汇聚优秀演艺力量,由谷智鑫、何炅、张凯丽、万茜等知名演员和主持人领衔主演,从去年12月起即开始创作。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剧组‘扎’这么长的时间。总导演周雄几乎每天都来‘盯’着我。我是株洲攸县人,今年过完年就进剧组,直到9月底都没回过老家。”音乐总监、作曲刘岳的经历,也是《大地颂歌》众多主创人员的经历。
原本时间就不宽裕,突如其来的疫情,更为剧作的创作增添了巨大的困难。主创人员无法面谈,主要演员无法见面,原定的采风行动无法如期进行。剧组对外资源的沟通和主创人员的组建,几乎是全停滞状态。
有些专家因疫情滞留国外,总导演周雄经常凌晨打越洋电话与之交流沟通。“有时是线上交流,有时是戴口罩见面开会。”该剧艺术总监杨霞说,为了碰撞出好的舞台艺术创意,主创人员从一开始就全员深度参与创作,开了无数次会议。
龙书记的饰演者谷智鑫被疫情阻隔在北京,但他年初就在“云端”进组了。剧本一直在修改完善,常常是谷智鑫才熟悉了台词,又要重新背。他直言:“参演《大地颂歌》的工作量,几乎是我以往参演剧目的4倍。”
整整3个月,全剧组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为后来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排练过程则是几百人的勠力同心。排练到凌晨是常事。“最晚的一次排练到了凌晨4点。”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团团长严伟说,排练强度大,舞蹈演员绑上绷带、护膝也难免受伤。但他们轻伤不下火线,总是以最认真的态度练习。
湖南文艺院团皆派出了最优秀的演员参演,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由国家一级、二级演员扮演,这样的例子在剧中并不鲜见,他们都十分认真。湖南省话剧院的演员余立晖是主角“龙书记”的B角。不管有没有登台机会,他都刻苦练习。
每天排练结束后,道具师黄成要清理现场、检查道具是否归还到位后,才能休息。他和妻子都在剧组,妻子是话剧演员。3岁多的女儿眷恋父母,不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呆在剧组。困了,就睡在化妆间的简易床上。
创作的赤诚,全部都融入了剧中。观众用眼泪、笑声、掌声,给予了回应。
(参与采写:湖南日报记者 肖欣 唐亚新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三湘都市报记者 吴岱霞 华声在线记者 冯宇轩)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