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展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讲好湖南脱贫故事,湖南日报社200余名记者,走进三湘大地,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内,记者们将深入全省14个市州100个贫困村,用文字和镜头记录脱贫攻坚给三湘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助力全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继推出“走向胜利——决战决胜市州巡礼”之后,今天起,湖南日报再推出“走向胜利——决战决胜乡村述说”专栏。将聚焦贫困乡村脱贫过程以及好的经验、做法、成效,反映百姓身边新变化、基层一线新变迁,充分挖掘、记录我省脱贫攻坚新气象、人民群众新作为、各级干部新担当,用心用情去探寻一张张笑脸背后的脱贫故事,感受时代前进的小康足音。敬请关注。
不在世外的桃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月桂 雷鸿涛 通讯员 李林
世外桃源一直存于人们的想像中,而位于沅水上游的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像是这个想像的一个实践场所。
(8月4日下午,俯瞰位于沅江之畔的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绿意盎然,秀美如画。本文图片均由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桃源村本不产黄桃,甚至本地桃树也不多。此地老地名为桃竹园,山里到处长着灌木和桃竹,桃竹细小,不堪大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村民从山外带来黄桃试种,将“桃竹园”变成了真正的“桃源”。
大暑时节,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也是南方黄桃最好的时候。桃源村里,满山满坡的黄桃一批批成熟了,果实在高温里发酵,释放出甜蜜的味道。
8月5日,又是一个蓝天莹澈的高温天,村庄照例迎来大量物流车辆和采购商。种桃大户詹训瑶占据村里位置最好的“山头”,在通村公路旁设了两座仓库,雇了几个村民分拣、装箱、发货,两台顺丰速运冷链物流车就停在她的仓库附近。上午下树的桃子,下午发货,次日一早,一个个饱含着桃源村的阳光与风,散发着热情的夏天气息的桃子,便可到达省内客户手中。
(8月5日清晨,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锦绣黄桃基地,黄桃挂满枝头,种桃大户詹训瑶(右)和村民一起开心地采摘。近年,该村种植黄桃面积2000余亩,年产值400余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8月5日清晨,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锦绣黄桃基地,种桃大户詹训瑶(左)和村民一起将采摘的黄桃搬运上轨道车。)
“现在有微信卖桃子,不用出村就可以发货。”20岁的邱琴是詹训瑶的小女儿,在仓库里帮忙包装黄桃,小时候,她常跟在妈妈身后,乘船去城里卖桃子。
桃源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沅水,从前出门必须在村口桃竹园码头乘船。多年来,赶集的人们带着黄桃、板栗、柚子、柑橘、鸡蛋、活禽等等,顺沅水前往黔城下南门码头。
桃源村的黄桃品质好,邱琴也伶俐可爱,她家桃子总是特别受欢迎,每每不到中午桃子就卖完了,而回村的船要傍晚才开,邱琴和妈妈便在黔城胡乱闲逛一下午。即便有人想预订更多的桃子,妈妈也是没法接单的,她担不了太多桃子出山。
时光在桃源村就这么缓慢不经意地流过,而山外的世界在飞速变化,大山阻隔的村子渐渐被时代落下了。
(8月5日清晨,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锦绣黄桃基地,种桃大户詹训周(左)、詹训瑶兄妹一起将采摘的黄桃搬运上车。 )
直到2014年,通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又被拓宽了1米。这一年,村里成立黄桃合作社,种了多年黄桃的詹训瑶与大家一起重新“进修”了黄桃种植技术。
(8月5日清晨,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锦绣黄桃基地,村民将采摘的黄桃通过轨道车搬运下山,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这几年,种黄桃的人迅速多了起来,黄桃林面积由几百亩增加到2000多亩。每到春来,桃花漫山,织成绯色云锦。“这是名副其实的桃花源啊。”游人慕名而至,纷纷感慨。
村里此时又修了一条新“路”——电商之路,引进了顺丰、邮政、中通、韵达等快递公司。村民们纷纷接受了多场电商扶贫培训。
(8月4日下午,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村民将黄桃搬运上顺丰速运的冷链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
大学生黄晓梅开设了网店,帮不会上网的村民卖货。
但更多的人自己通过微信卖黄桃,大家不用再奔波,每天就在家里发货。詹训瑶的手机里就有好几百号客户,每天叮叮咚咚响个不停,一天要发1000多公斤黄桃。
(8月4日下午,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村民将黄桃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从会同县来的淘宝网店店主梁亚辉,这些天都在桃源村里做直播。一台手机,一天差不多6小时淘宝直播,能卖一两百公斤黄桃。
邱琴和几个年轻人在一旁围观:“忙完这阵子,我也要开个店直播试试。”
80岁的詹先友,住在桃竹园老渡口旁,原先靠驾船载客为生,如今也和两个儿子一起种上了黄桃,他喜欢用黄桃泡酒喝,也喜欢晒黄桃干。
(8月5日上午,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村民将采摘好的黄桃打包装箱。)
沅水仍然静静流淌,渡船已经废弃,沉寂的桃竹园码头旁,一群鸭子在撒欢。晚饭时分,詹先友心满意足地抿上一小口黄桃酒,生活甜蜜而微醺。
这是现代社会理想的“桃花源”,既宁静安详,也与世界互联共生。谁说桃源一定在世外呢?
【记者手记】用手创造“桃源”
周月桂
(8月4日下午,洪江市黔城镇桃源村,本报采访小分队记者周月桂(左一)、雷鸿涛(右一)在村里采访黄桃种植大户。)
沅水似乎总是跟桃林有缘。
桃源村的红砂石土壤,很适合黄桃生长,近些年,桃园面积从零开始,逐渐有了两三百亩,又在帮扶干部引导下,迅速增加到2000多亩。村民们还较着劲,比着谁的果实更甜、更大、更好看。黄桃在这里结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甜。
今年,这些新种下的桃树进入丰果期,种桃的人家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忙碌。桃子成熟得太快,七八成熟的刚刚好适合打包发货,再熟一点,就被当作次果处理了。桃子还怕雨,一下雨,便烂得快。对于种桃人来说,每年黄桃下树的大暑节气,与稻农“双抢”时节一样紧迫重要。
大热天里,采桃子要赶早趁凉。每天天刚亮,村民们便上山了,一路碰落露珠,惊起山鸟。到了深夜,大家还在挑灯折叠纸箱,整理黄桃。尤其在白昼,气温升高,中午的太阳会咬人,人们的皮肤晒得黝黑,汗珠晶莹,身体发出微酸的气味,与成熟果实发酵的气味混合在一起。这是特殊的劳动的气味,也是甜蜜生活的味道。
夜晚,月亮升了上来,圆满莹澈,夜风抚平了一天的躁动。桃源村此刻是真正的桃源,现代的桃源,村民们用手创造的“桃源”。
作者:周月桂,雷鸿涛,郭立亮
责编:彭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