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开放发展 快速跨越——怀化学院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纪实
新湖南 • 教育资讯
2020-07-23 15:37:26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卢宗旺 刘明吉)怀化学院是地处武陵山片区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黔阳师范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怀化学院东校区一隅 (胡征/摄)

办学62年来,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各类专业人才15万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中央纪委驻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原组长莫文秀、著名作家王跃文、著名歌唱家陈思思、长江学者贾宗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蒋悟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扎根怀化办教育

2019年12月27日,怀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反馈会举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怀化学院“兴学育才”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办学理念清晰。凝练形成了“怀仁化物,立地仰天”的办学理念。“怀仁”即心存仁爱、爱国爱校;“化物”即格物致知、知行统一;“立地”即脚踏实地、服务基层;“仰天”即志存高远、心怀理想。怀仁化物侧重于人格修养,立地仰天侧重于价值取向,这一办学理念体现了怀化学院的办学传统和追求,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建好怀化学院的共同思想基础。

办学定位精准。学校立足怀化,着眼湖南省及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校企合作办学为抓手,以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动开放办学;以对接区域需求和深化内涵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坚持“办应用型专业、建应用型学科、做应用型研究、育应用型人才、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方针,实施“应用型定位、特色化发展、差异化战略、跨学科融合”的学科发展举措,不断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做大工科、做强经管、做优教育、做精艺体、做实文理”,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教育学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办学特色凸显。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人才培养的途径,努力使办学的一切工作都聚焦到培养应用型人才,聚焦到应用性科学研究。尤其是围绕怀化多民族聚居、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厚的特点,挖掘、传承、应用并推广区域和民族文化,凸显出地方性、应用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

▲山水实景剧《狃子花开》(胡征/摄)

学校坚持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组建了6个协同创新中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近三年来,怀化学院达成与地方合作项目300余项,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为地方转让专利50项。学校为国家级贫困县沅陵县借母溪乡打造的山水实景剧《狃子花开》,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7800多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53人,村级经济创收100多万元,开创了文旅扶贫的新路子。

人才培养见成效

2019年12月9日至13日,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2017级学生李泓锡荣获大赛特等奖。2019年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山村里的“全能校长”》为题,对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6届毕业生、桃源县牛车河镇瓦儿岗小学校长付佳进行了专题报道。

▲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2017级学生李泓锡(郭嘉蓓/摄)

上述两则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近年来,怀化学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学校把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确保办学机制、改革创新、条件保障都紧密围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来进行。

建立了上下齐心共抓教学的工作机制。学校强化教学质量责任人职责,明确党委书记、校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四个三”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即实施学校、教学院(部、中心)和教研室三层级管理,建立教务处、教学督导团和学生信息员巡视、检查与反馈三支管理队伍,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重点检查,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和学生反馈意见会三个会议。

培养了全面支撑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学校不断加大外引内培的力度,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师德师风引领、评聘机制强化、分配机制保障、评优机制激励等方式,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近三年来,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实行“一人一议”并注重团队引进,共引进博士59人,考取境内(外)博士共74人;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先后选派220名中青年教师到社会及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现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192人;积极选聘来自政府、企业及相关行业的280名管理、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上课,或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推进了突出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在培养途径上,探索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在培养机制上,推进校地(企)产学研合作育人,与 122 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共建1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24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课堂教学上,推行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全面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在考试制度上,构建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学习结果评价和学习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并推广具有学院特色的“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四个实践教学模块,较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

产出了一批教学科研改革的育人成果。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师德正教风,以教风促学风,抓竞赛强技能,搭平台扶创业,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三年,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共立项省级项目74项,发表教研论文280篇,获授权专利529项,转让技术成果7项。人才质量显著提高,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创新项目57 项,省级项目175项;发表学术论文70篇,设计作品162件,获授权专利80项;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省级奖励869项次,其中国家一等奖11项、省一等奖122项;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7%以上,其中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一直保持在26%以上。

开放发展出特色

怀化学院努力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积极打开校门开放办学,实现与地方特别是行业、产业及企业的良性互动和深度合作,从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以合作共建为引领,推进开放办学。2012年,学校与怀化市人民政府签订市校合作协议后,先后与7个县市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文化创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决策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学校从构建适应地方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入手,集中力量办好与区域经济发展匹配度高的教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应用型专业,与地方及企业积聚并整合一批教学资源,共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一批推动校地(企)互为科研平台和文化支撑的项目,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了实处。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丰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包括上海杰普软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斗导航开放实验室等122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合作共建虚拟现实(VR)科技创新实验室、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实训室,联合开发教材25部。依托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的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湘桂黔三省开展侗锦织造技艺、民间雕刻、侗戏三个方面的传承人培训,共培训学员340人,并创办了非遗工坊、传习所7个。围绕少数民族节庆打造了5个民族县县庆节目,赢得较大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以合作育人为核心,巩固开放办学。学校与企业开展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近年来,学校先后建立包括“达内班”“振安班”等合作定向培养班级20个,每年有1500余名学生通过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并就业,促进了“专业通识教育+职业技能导向培养”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近三年,怀化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4项。2019年,怀化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化学、通信工程、生物工程、旅游管理、音乐学、环境设计10个专业获评为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设点数量位居省内二本院校前列。

2019年1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一所地处湖南西部的二本院校,办出了一个面向IT行业的一流专业。截至2020年7月17日,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5.6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实属不易。

潮起浪有声,风起帆正扬。新时代、新目标、新追求,怀化学院党委果断提出了“开放发展、快速跨越”战略,统筹推进党建引领、专业群建设、学科创新、人才引培、校园建设“五大计划”,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实力,重点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管理机制、绩效分配制度、实践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五大改革”,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朝着建设成为“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