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日报头版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长沙只争朝夕推进项目建设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16 06:54:45





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长沙只争朝夕推进项目建设

湖南日报记者 金慧

困难面前,更需奋发有为。

面对疫情影响,长沙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艰巨目标。

据长沙市发改委统计,今年1月至6月,该市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4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6%;315个产业链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2.7%;新建项目开工622个,占计划数97.4%,其中286个新建项目实现提前开工。

从存量中要增量


(湘江鲲鹏计算产业软硬件生产线建设项目。)



从筹建到一期厂房交付,120天;从生产线安装到产品下线,20天。作为长沙市引进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湘江鲲鹏计算产业软硬件生产线建设项目刷新了“长沙速度”。

“原本没能这么早投产,得益于当地政府主动帮助解决用工紧缺、供应问题,项目进展才会如此顺利。”鲲鹏项目经理熊军介绍,目前项目已顺利投产,3年内将实现8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可年产设备50万台、产值100亿元。

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发展挑战,长沙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遴选105个投资额度大、代表性强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挂图作战,以坚决的态度、果断的执行,增量、存量两手抓,催生出项目建设“加速度”。1至6月,共有622个新建项目开工,其中286个实现提前开工。

在浏阳经开区,长沙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受疫情影响停工近1个月,但项目部后发赶超,实施“兵团式”作战,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最终实现提前20多天封顶。

稳经济、促增长,加强技改是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从存量中要增量。6月1日,总投资2亿元的金龙电缆智能制造项目开工。该项目以智能制造新车间为标杆,对现有老车间进行全面改造,预计10月底试投产,整体生产能力将实现倍增。

今年来,望城经开区发挥贴息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截至目前,累计启动技改项目57个,完成投资32.94亿元。

于变局中开新局

特殊时期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长沙市领导心中有一盘棋。复工复产、项目建设、产业链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每一项都是市领导关注的重点。

自复工复产以来,长沙市于变局中开新局,项目建设呈现“加速跑”的喜人景象。



3月25日,长沙高新区20个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多条智能化产业链,总投资151亿元。

4月底,全省82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长沙在3月已集中开工一批项目的基础上,这次再集中开工重大项目80个,预计总投资388亿元,年度投资143亿元。

5月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沙基地项目、宁乡市50万头生猪正大集团全产业链项目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开建。

“一个好项目,能带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沙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文斌表示,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谋划储备一批高品质、产业链项目,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长沙协调优化“市领导挂帅、市发改委统筹调度、对口责任单位对口帮扶、市发改委干部联系服务、市重点项目中心跟踪落实”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帮扶机制,全力以赴促项目建设。

同时,长沙成立项目困难问题协调服务专班,及时汇总困难问题,梳理分析问题症结,更新办结清单。截至目前,收集到需要省、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400余项,已解决350余项。



因受白竹收费站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影响,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项目一期迟迟未开市。长沙市政府进行专题研究,市重点项目事务中心成立问题协调工作专班,安排专人逐项协调落实,并借助省重点建设项目长株潭片区推进会,通过市领导高位推动,终于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3年悬而未决的难题解决了,我们的信心更足了。”红星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打造“中部唯一、全国一流”的果业航母。

在危机中孕新机

今年全国两会,“推动制造业升级”再次成为高频热词。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在危机中孕育新机,遴选17个具有“代表性、带动性、标志性”的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进行高位推动、统筹调度、精细管理。

“抓好了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就能紧密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硬件和软件,进而形成产业生态。”长沙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为此,长沙市发改、工信等部门牵头,强化统筹、协调联动,第一时间研究完善制造业标志性重点项目调度机制。及时建立用电保障机制,并积极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进一步强化制造业项目与产业链资源整合,加强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企业供需合作、互通有无。

“目前17个项目整体进展顺利、进度达到预期。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投资完成率达50%以上的项目有10个。”夏文斌表示,力促先进制造业发展,既契合中央“新基建”政策导向,又能为长沙高质量发展聚集强大动能。

作者:金慧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