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聚焦疫情 科普助力》⑤
新湖南 • 推荐
2020-05-19 17:31:21

3月2日,湖南首例新冠肺炎3D打印模型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3D医学打印中心发布,用于临床指导进行精准医疗。曹高林 摄

2月10日,长沙市经开区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增材制造研究应用中心,工作人员给3D打印生产的医用护目镜装镜片。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

2月12日,长沙经开区长沙科技新城,顾客从无人车内取餐。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


专题: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探访核酸检测

文/图 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邹晨莹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最高频的技术莫过于“核酸检测”。3月2日,记者前往黄冈市疾控中心, 记录了疾控专家进行核酸检测的全过程。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流调检测队队员曹宇航和同事穿上防护服准备进入核酸检测实验室。进场之前,N95口罩、帽子和医用手套是必不可少的,还须穿上两层防护服,确保防护周全。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流调检测队队长蔡亮在第一层乳胶手套上打上爽身粉,这样便于穿戴第二层手套。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为了防止污染,核酸检测实验室内传递物资都是经过传递窗传送。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流调检测队队员曹宇航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核酸提取。这里是离病毒最近、感染风险最大的地方。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仪器提取出核酸后,检测人员用移液器置入EP管内,并标注。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检测人员用于扩增样本核酸的“八联管”。

3月2日,湖北省黄冈市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徐帅在超净工作台内将先前准备好的核酸,加入混合后的反应液,放入八联管中,就算完成了“反应体系配置”。一个样本,单单移液这个动作,她就要重复至少4次。


组图:抗疫“云”生活

图/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我们的生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大家保持着距离,“宅”在家里,过上了“云端生活”。工作、生活方式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云”生活在推动社会生活有序前行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3月20日,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云健康”直播,医疗专家在讲授儿童健康知识。疫情期间,该院通过直播课堂,让人们足不出户享受“云健康”。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3月20日,志愿者在录制防疫健康操。自2月2日以来,湖南省文化馆在湖南省数字文化馆平台开设“艺抗疫情”公益课堂,发布作品680多个,让人们不出门就可以学习舞蹈、声乐和书画等文化内容。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们兴奋地合影留念。当天,武昌方舱医院休舱仪式在洪山体育馆南门广场举行,武汉14家方舱医院完成历史使命,全部休舱。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支援湖北黄冈医疗队部分队员肖像

以下图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 辜鹏博 摄

↓↓↓

点击下图跳转链接查看大图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