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
新湖南 • 青春长理
2019-12-30 19:34: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30日讯(通讯员 喻玲)12月24日,由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坚和谷丰主编、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的《新纬度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送达学校。这已经是学院今年自主编写的第5本教材。

该教材以国际工程项目流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为内容编排主线,穿插的很多案例是我国的海外项目,渗透着浓郁的文化自信。“任何教育和课程都不能仅仅只有知识的传授,更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辨精神,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建立在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上。”院长段胜峰说。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为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工程化的要求,在坚定的文化自信基础上,改进教学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外语课堂更要讲好中国故事

上课前,学生需要了解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课堂提问可能会问到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这既不是形式政策课,也不是文化素养课,而是外国语学院开设的口译课。

“大学生不能光盯着自己的‘小确幸’,还要关注‘新时代’。”副院长黄月华说。

“好多时政内容,形势政策课学习过,光听印象并不深刻,为了完成好口译课的作业,我们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翻译1601班袁嘉诚说。

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段胜峰提出,要“让外语课堂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

今年3月,学院制定《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内容。12月,在刚刚结束的首届湖南省普通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学院胡伟老师获得二等奖。

专业课如此,公共英语教学也同样重视对中国文化的融入。《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和《通用工程英语读写教程》都详细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建设、“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等等。

今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冯春、杨龙秀、钟桂蓉等老师编写的《新纬度大学英语口语基础教程》每个单元的Section2D2专门介绍中国名人轶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被精心编排进每一个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主题。

杨祚会老师担任交通学院公共英语教学工作,她以“蒙内铁路”为例,指出海外工程是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给学生拓展讲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知识和习总书记出访过程中的多次论述。

刘人杰老师给新能源1805班讲授海外工程招投标常用语时,抓住教材中发布工程招投标信息的报纸叫做NewDemocracy(《新民主报》)这一引子,通过分析“democracy”一词的词根“demo”(人口)和“cracy”(统治),让学生了解西方自由民主的实质,指出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制度自信,学生感觉耳目一新。

学院的课程思政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红色翻译大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知识为题,以专业学习的方式接受思想教育的洗礼;“英语戏剧大赛”将木兰从军、张骞出使西域、十二生肖等中国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搬上舞台;从2016年暑假起,外国语学院组织全院学生奔赴历史文化景区、红色文化教育区、民俗文化聚集区、土特产生产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区开展“翻译医生”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收集资料,撰写翻译报告,用英语介绍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改革:改到实处是教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与基础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类企业“走出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教育使命。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有“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的论断。

事实也是如此。2017年,刚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黄坚提出要从教材改起,要让教材更适应时代要求、企业要求、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公共外语老师人均承担16个班500人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也不少,要推翻上了多年的教材,暂且不讲编写的困难,适应都是难题。因此,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在折腾。

改还是不改?学院党政领导态度坚定,不仅要改还要举全院之力改到位。学院提出,要实现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变,遵循“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开设“理工科、人文社科、设计艺术”三大类课程群6门ESP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

如何改?副院长黄坚提出,工程化需要突破学科局限性,重构知识体系。于是,学院先后选送10名教师到工程单位学习,进行工程化训练。

黄坚介绍,《新纬度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编写前,他多次到中国港湾、青岛建工和重庆外建等企业、公司实地调研,听取单位意见。经过来回反复修改,教材将目标职业场景融入实际英语学习,内容从工作申请面试、出差旅行、银行业务办理到企业政府间的交流……学生拿到新教材爱不释手,觉得更像“职场百科全书”;同行也给予高度好评,华南理工、成都理工等高校纷纷采用。

与教材配套的还有课程改革。学院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利用云资源,配套电子教案,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既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也记录了学生学习轨迹。

课堂改革也随之而来。课前要求学生利用云资源进行预习;课中要求教师进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多进行工程提问,增强课堂互动;课后通过平台发放任务,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再也没有办法照本宣科,课程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一堂课上出了两倍工作量。”老师说。“课堂超赞,听说读写,全脑开动,一堂课上出了多倍效果。”学生说。

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好评激发了老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主动要求参与课程改革,近两年发表教改论文70余篇,数量居学校第一。

文化摆渡:让中华文化盛开在“一带一路”

只有具有了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才能在更宽广的舞台让中华文化盛开。2008年开始,学院依托孔子学院,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开展汉语文化推广工作,成立了“文化摆渡者”汉语文化国际推广志愿者团队。

11年来,学院探索了一条越走越宽阔的汉语文化国际推广之路,虽然一开始荆棘丛生。

孔子学院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落后,面临着不少不可预料的危险。段胜峰担任了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废墟上传播中国文化;刘坛孝亲历了布鲁塞尔机场爆炸;黄坚任职期间埃博拉正在利比里亚肆虐;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老师多人感染过疟疾……11年来,学院共选派出28名国际汉语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2位教师获得“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熊宇仙同学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李晶晶同学在当地发生动乱时仍坚持传播中国文化的事迹受到CCTV-4中文国际频道报道。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派出的志愿者们在服务地开展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教学、HSK(汉语水平考试)公益培训、汉语文化公益讲座、中外青年跨国交流及汉语广播等工作,已组织4届国际汉语教学竞赛,培训汉语文化推广志愿者500余人;累计培养国际汉语学生1500余人,开设中华文化讲座57场;接待来华冬(夏)令营国际青年大学生457人次;国际汉语广播覆盖9万余人。

2016年,利比里亚《鹦鹉报》在该国总统访华之前,曾以“中利关系再树丰碑”为题,用封面及内页整版报道了这群“文化摆渡者”的事迹,并援引时任总统的致辞说,他们启迪了利比里亚年轻人更好地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

“文化摆渡者”汉语文化国际推广志愿服务项目在2016年12月斩获了全国第三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018年4月,入选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责编:刘宇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