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产教融合,湖南企业这么做
新湖南 • 财经要闻
2019-11-29 07:24:0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婷婷

云计算、全球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名词人们早已不再陌生,在由“云物大智”引领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里,每家企业和高校都有了新的思考。

企业去哪里觅得符合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的人才?高等院校如何让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避免“闭门造车”?

我省是全国首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区域,在11月28日举行的2019湖南(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的产教融合——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我省几家企业分享了产教融合的成果和经验。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湘在会上致辞。图:李祖威)

超前储备培育“大国工匠”

国产首台护盾式掘锚机、国产首台敞开式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国产首台隧道预切槽设备……铁建重工学院副院长孙芳告诉记者,这些“大家伙”的国产“零的突破”,均是铁建重工集团和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合作实现的。

目前已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的掘进机研发制造厂家的铁建重工,在2017年成立铁建重工学院,同高校合作,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员工,并为其提供高质量职业培训。

孙芳说,学院成立后,盾构机、喷射台车等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教材和视频教材等应有尽有,开发了538门技术类课程,先后聘请了50多位专家和教授来学院进行授课与交流,铁建重工的技能大师也化身“产业教授”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前沿的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是我们的高质量产业技能储备人才资源库。”孙芳说,铁建重工实行现代学徒制,2018年9月,首届试点班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班,实现了学生从毕业到上岗的无缝对接。

让人工智能走下“神坛”

要培养一个人工智能人才,乍一听颇有些难度,湖南自兴人工智能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自兴”)董事长蔡昱峰却不这样认为。

“人工智能没有那么高大上。”蔡昱峰说,“我们要让更多人掌握人工智能技术。”

自兴旨在打造中国最大规模专业人工智能实训人才培养基地。3年来,自兴与高校共同研发课程、提供实训、共享师资、承担科研费用,结合企业实际,将一批批本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一毕业即能上手工作的数据采集工程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

2018年8月10日,自兴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共同打造中国高职领域首个产、学、研、行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学院。

今年11月12日,自兴与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框架协议,将对接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

蔡昱峰介绍,目前,自兴每年培养人工智能实用性人才1000余人,为不少企业解决了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用人难题。

利用高校资源,解决企业痛点

(湖南满缘红质量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满敏分享公司产教融合的做法。图:李祖威)

一个技术难关,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缺乏实验实践基地,也给不少高校师生带来困扰。

湖南满缘红质量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满缘红”)首席专家韩之俊说,满缘红要做的,就是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平台,利用高校的资源,解决企业的痛点。

用来切割钢铁的锯子,其锯齿和锯背,往往采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如何将两种材料完美焊接起来?这是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困扰已久的问题。

长达几公里,宽度达2至3米,厚度却只有0.006毫米的超薄铝箔,如何避免其在加工过程中容易起皱的问题,也成了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卡脖子”难题。

在满缘红的帮助下,锯子的焊接缝隙问题已经解决,而超薄铝箔起皱的难题也即将攻克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韩之俊说,针对企业的难题,满缘红会根据项目大小,对接湖南大学等学校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行业内的专家教授,由他们带领自己的学生和团队,直接来到工厂,把厂房当成实验室,为企业攻关技术难题,同时也为学生们创造了极佳的实践机会。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