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记全国优秀教师、长理交通学院龙科军老师
新湖南 • 长理人物
2019-09-28 18:25:1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8日讯(通讯员 朱开琼 李潇玲)今年,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龙科军教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消息传来,师生们纷纷向龙老师表示祝贺。有人要龙科军分享经验,他笑道:“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你就能够变得优秀。”

心气壮,谓己能

龙科军对“教师”身份的认识,是从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才深刻起来的。

上世纪80年代初,龙科军在农村念小学。由于物质条件匮乏,教育资源稀缺,他的老师有的是村里初高中学历的知识分子,也大多是他的邻居或亲戚。

1996年,成绩优异的龙科军本科毕业留在长沙理工大学任教。但是任职前几年,他却并没有机会登上讲台。根据学校安排,新进教师必须跟“老教师”助教一年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为本科生上课,这让他有些沮丧: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能上讲台?

第二年,龙科军第一次被教研室分配教学任务,而且是给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上课,这对当时的他来说已经是机会难得。当然第一次上课的体验有些“狼狈”, “紧张!那是一种对自己的不确定、不自信。”课前辛辛苦苦备课和台词设计,一到课堂上完全忘记,他是硬着头皮上完的第一堂课,“我很紧张,估计我的脸都红到脖子上了。”他说,第一次上课的感觉他会记一辈子。

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龙科军遇见了对他影响至深的三位老师:长沙理工大学的郑健龙院士、李宇峙教授和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

在郑健龙院士身上,龙科军学习到了严谨求真、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在李宇峙教授身上,他体会到了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而杨晓光教授,则让他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自信不服输。他将三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总结为两个字:“心气”。“这是一种追求极致、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精神。”他解释说。

心气壮,谓己能。龙科军相信自己能站稳讲台。

面对工科的专业课中规范多、内容枯燥的难题,刚毕业留校的他不仅跟着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上课经验,还参与了很多横向项目。“作为工科专业教师,如果都不知道工程是什么样子,是很可怕的。可以试想一下,教师脱离实际在课堂上去空谈,如何教学生真正的知识?”

做项目,不是简单的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关起门来搞研究、设计,还需要跑现场。龙科军身上有着年青人“不服输”的劲,长沙绕城高速工程勘测中,他跟在现场搞勘察、搞测量;长沙机场道路的设计项目,他跟着老教师在十几公里的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在沿途必经的山坡上爬上爬下,铺席子睡在附近农民家的地上……“只有真正参与到项目中,你才知道工程是什么。”

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现在,龙科军表示自己上课时仍会“紧张”,“这种紧张不同于第一次上台的不确定、不自信,而是一种对课堂的敬畏与尊重,希望既让学生满意也能让自己满意。”

让自己做得更好

虽然上课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龙科军并没有满足。他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在同济大学读博期间,龙科军参与了不少交通规划与设计项目,发现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交通设计团队,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特别是2008年,长沙市政府专门邀请了同济大学的设计团队而非本土的设计团队来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这件事让龙科军深受触动。于是,他在学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出《交通设计》课程,来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科学技术难题的能力。“杨晓光老师曾说过,‘你搞不定一个交叉口,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交通工程师’。确实如此,道路交通拥堵往往是交叉口,所以,我开这个课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具体交通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合格的交通工程师。”

因此,身为班主任的龙科军经常带学生们参与做些“小项目”。他把班上的三十几个人,每五六人为一组,并不要求大家做复杂的东西,而是仅仅从现实中简单的现象入手,去思考与交通有关的问题。

有学生联想到高速公路上的清洁工人,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很危险,对此提出做一个“高大上”非常复杂的系统的设想,没想到却被龙科军不看好,建议他们应该考虑到可行性,要从小的入手,哪怕是改装清洁工身上的一件制服也好。

“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司空见惯,貌似对它们很清楚,事实上未必。”龙科军说,“特别是大学生应该从其中一点点去探索,去探索问题的本质。”

随后,龙科军又开出了《交通工程前沿讲座》课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深的层次去分析同样的问题,梳理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编《交通工程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材在出版社公开出版,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育主题,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了交通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出了本科生“可持续竞争力”培养目标和路径,并以此修订了学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直向最好的那个人看齐,正是龙科军不断走向优秀的原因。“其实我很多地方也没有做到,但总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从教23年来,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奖4项,参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70余篇……

“让孩子们少走点弯路”

曾经参与过的项目,都成了龙科军上课时分享给学生的素材;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问题,也成了他课堂上“随处可见”的案例。

某天上下班,看见公交站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就随手拍下来在课堂上跟学生分享讨论;又或者某天上下班,经过某块标志牌,发现字数太多不符合标准,设置得不合理,他也会搬上课堂……“交通问题太过复杂,我们要从点滴着手,逐步培养对交通问题更深的理解,掌握其中的本质和机理。”龙科军经常这样告诉学生。

受到他这种理念的影响,他的学生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在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上。

去年,学校2015级陈旭亮同学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他们团队研究的问题是关于辅助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公共交通出行的智能公交卡。灵感来源很简单:龙老师的孩子在一次放学回家时坐错了公交车。

孩子年龄小,城市公交线路复杂,偶尔坐错是常事。在哪里上的站?线路脱离了目的地多少?如何让他们觉察到线路错了?已经错了的情况如何补救?龙科军就这样从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问题入手,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做出了这个项目,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并且申请了专利。

但龙科军不希望同学们为了科研而科研,“哪怕做科研,也别搞得那么复杂。”

2016级交通工程专业的秦少敏同学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时,为了体现专业性,他们便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来包装自己。龙科军却指出,就算是做学术,也是要把自己的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不要为了专业而专业”。秦少敏很惊讶:“在我的印象中,专业老师说的话专业性都特别强,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反而是简单化,让我们的描述不要晦涩,直接、明白。”

龙科军对学生科研上要求化繁为简,但在给学生上课、参加比赛、做项目上却认真而严谨。

陈旭亮对此深有体会:“龙老师是一个很严谨的一个人,无论是学术上、教学上和生活上都是如此。”在他们的参赛项目写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时候,龙科军会一字一句面对面地进行修改,指导他们怎样把每句话凝缩;在设定项目实现的功能的时候,龙科军会根据调查结果,考虑实际情况设定每项实现的功能;在比赛前夕,龙科军即使是刚刚出差回来,也要帮他们把每一页ppt以及演讲稿整体过一遍。“通过和龙老师的相处,让我明白了做事要脚踏实地和认真严谨,很幸运能遇到龙老师。”

这种脚踏实地和认真严谨深深地影响了学生。龙科军的学生中,有受到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的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桂林,长安大学“长安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路庆昌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许项东教授等。

很多人认为龙科军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他自己却不这么看,“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看你能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影响,让孩子们少走点弯路。”

责编:刘宇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