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1975·湘潭大学艰难复校:荒山土坡上建起一流大学
新湖南 • 湖湘访古
2019-09-26 09:29:16
首页头条收录

在家乡建一所一流的大学一直是毛泽东的心愿。1958年,湘潭县委决定创建毛泽东家乡的第一所大学——湘潭大学。然而,在国家经济遇到前所未有困难的大背景下,建校不足一年时间,湘潭大学于1959年7月6日停办。1974年3月,国务院下发文件批准湘潭大学复校。1975年9月10日这天,湘潭大学举行了恢复建校后首届开学典礼。


2019年7月25日,坐在亮堂的办公室里追忆湘潭大学复校往事,湘潭大学第一批引进教师、现在的学科带头人李寿佛教授仍记忆深刻,“刚复校时,一眼看过去,除了高高低低的黄土山坡,几乎看不到什么绿色植物,草都极少。仅有的几栋房子全做了学生宿舍。有回我们拍照想用点绿色植物做点缀,走了很远才从另一个山头摘到一根枝丫。教师们都住在农民家里,晚上蛇从蚊帐上爬过去,吓得我和夫人都不敢动。”

湘潭大学校史馆内资料图

李寿佛介绍,1975年复校,地点选在湘潭市西郊的羊牯塘,这曾是一个古老的驿站,也是湘潭往姜畲、七里铺、湘乡的必经之路。也许是经历了战火、采伐等,这里在被定为湘潭大学校址时,是一片荒坡秃岭。

虽然环境恶劣,但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师却不断往湘潭大学集聚。

1974年11月,教育部向江苏、湖北、辽宁、吉林、广东、北京、上海等10省市发出《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师资和图书的通知》,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教师的积极响应。1975年到1978年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90多所高校的620多名教师汇聚湘大。一批国内大师级人物,如著名诗人彭燕郊,流变力学专家袁龙蔚,哲学家汪树白,古文献专家韩长耕等,都被湘潭大学引进。

湘潭大学校史馆内资料图

也因为是复校,在这一批湘大人心中,有一个共同的词语——艰苦创业。

从武汉大学来到湘潭大学任教的沧南教授今年已经95岁,白发苍苍精神矍铄。聊起当年,他还戏称:“那时候的湘大是‘五没有大学’,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学楼、没有员工宿舍、没有电灯、没自来水。每个人都是用小煤油灯,饮用水要去池塘挑。做饭烧煤得自己去城里买煤、自己拖回来,再掺泥巴做成藕煤烧。”

湘潭大学校史馆内资料图

李寿佛教授记得,他的第一堂课是在学生宿舍上的,“底下放一排转,砖上放两条凳子,凳子上挂两块黑板。虽然条件极其简陋,但师生都很高兴。对于教师来说,终于有机会认真上课了,再苦都要教;对于学生来说,有机会读书,为什么不努力,再苦都要读。”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我们所有的教师们都心里都有一个‘梦’,我们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办成一流大学。”沧南教授说,正是为了圆梦,一代又一代湘大人“荒山起家,劳动建校,实干兴邦”,也就造就了一种“湘大精神”——理想主义的追求,吃苦耐劳的品格,以校为家的情怀。

这样的情怀打造的湘潭大学,是教育部和湖南省支持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建设高校 ,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由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湖南省重点共建。

没有1975年的复校,就没有今天的湘潭大学。44年弹指一挥间,湘潭大学面积从66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3200多亩,学生队伍从223人增至3.7万余人。湘潭大学有“计算湘军”的美誉,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4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该校也是全国流变力学、消费经济学发源地,全国10个国家级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建有全国首家信用风险管理学院, 是湖南四所全国百强大学之一。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记者 胡泽汇 实习生 王会仙 贺文静 视觉 陈青青 周林熙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