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侗寨脱贫尽开颜——记湖南日报社驻新晃华南村扶贫工作队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8-22 06:39:34
首页头条收录

侗寨脱贫尽开颜——

记湖南日报社驻新晃华南村扶贫工作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军 雷鸿涛

一条5米宽的新改造水泥路蜿蜒伸展,把记者带进大山深处的古老侗寨——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华南村。初秋时节,这里鸡唱牛哞,硕果飘香,好一处安居乐业的福地。

华南村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去年3月,湖南日报社扶贫工作队进驻,理帮扶思路,拓致富门路,谋发展出路,带领该村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去年底,全村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并且老百姓满意度高。昔日穷乡僻壤,如今已蜕变成全省的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帮扶有思路

“绣”出美丽蓝图

找资金,谈合作……这几天,湖南日报社驻华南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又在为建设村矿泉水厂四处奔走。预计项目建成后,可为村集体产业创收100万元以上。

华南村山高路遥,偏远贫瘠。去年3月,湖南日报社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华南村,唤醒了沉睡的侗寨。充分走访调研后,《华南村三年帮扶规划》形成,一幅“乡风美起来、环境美起来、生活美起来”的美好蓝图跃然而出。

蓝图成真靠实干。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孔和平先后带领党组成员多次深入华南村指导帮扶;30多个党支部、101位帮扶责任人迅速行动,陆续共有600余人次来到华南村扶贫帮困。

作为报社派出的脱贫攻坚“尖兵”,驻华南村扶贫工作队更是排除一切困难,驻村扎下深根。工作队队长戴勤的女儿去年3月19日出生,可第二天就得正式进村,戴勤来不及多看几眼襁褓中的女儿和陪伴产后虚弱的妻子,毅然带领队员背上行囊匆匆踏上征程。副队长袁礼成、队员潘高伟当时都有家人因病住院手术,但重任在肩,他们同样义无反顾奔赴扶贫一线。

下“绣花功”,啃“硬骨头”。进村后,他们一门心思抓落实。勤耕换来硕果香,一个个项目变成现实。不到一年时间,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改造公路10.8公里;建成文化广场1个、亲水平台1座、风雨桥1座、引水工程2处;兴建种养基地6个、60KW光伏发电站1个;建设移动基站2个,全村实现网络全覆盖。去年底,华南村甩掉“贫困帽”。

致富有门路

山货“飞”出深山

天刚放亮,华南村养殖脱贫致富“明星”吴从海就来到自家养鸡场为鸡喂食,望着长势喜人的跑山鸡,他一脸灿烂。“去年卖了2万羽,今年估计能翻番。”他说。

“要想真正脱贫致富,就得兴产业拓财源。”戴勤说。

华南村的新晃黄牛肉、跑山羊肉、跑山鸡等特色农副产品远近闻名。工作队因势利导,发挥企业领、能人带作用,扶持成立华南村真诚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怀化市华南画眉旅游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大力帮助姚沅桢、吴从海等养殖能人发展特色养殖,带动村民兴产业拓富路。其中姚沅桢建起的标准化黄牛养殖基地,每年可出栏地理标志产品新晃黄牛150头,带动32户贫困户脱贫。

同时,通过实施产业奖补,变“输血”为“造血”,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种养业增收。现村里已发展黄桃基地150亩,种植高山绿色蔬菜200余亩,年养殖高山土鸡15万羽以上。

旺产还得旺销。工作队利用华南村“画眉鸟之乡”的优势,创新探索出“节会+电商”模式,助推山货“飞”出深山。去年全村销售农特产品近百万元,319户村民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工作队还利用年节开展“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活动,一年多来,发动报社职工和爱心企业购买华南村及周边农副产品60多万元,直接间接惠及贫困户上千人次。

发展有出路

风气一变干劲足

以前经常蓬头垢面的村民吴承增,现在学会了打领带;90后村民吴树辉看见路边有烟头,会主动捡起来……如今的华南村,新鲜事层出不穷。

“走持续发展道路,提振村民精气神是关键。”袁礼成介绍,进驻华南村后,工作队发现村里民风淳朴,但陈规陋习多、乱扔垃圾的多,于是决定从破除陈规陋习、创建美丽乡村入手,提振村民“精气神”。

“垃圾银行”应运而生。村里制定了“垃圾银行”兑换制度,设立了5处兑换点,引导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整理存进“垃圾银行”,兑换米、面、油、盐等生活物资。目前,村“垃圾银行”已收集生活垃圾1000余公斤,兑换物资价值1.2万元。过去,村里每年垃圾清运费需要6万元左右,如今减少了一半。

此外,结合“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卫生家庭评选”等活动,破除了村民的陈旧思想,在华南村掀起一股新风。

风气一变干劲足,村民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以前贫困户‘帽子’不少村民抢着戴,如今不一样了。”华南村党总支书记吴兆权介绍,去年7月至9月,村里吴树辉、吴日忠等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自愿申请脱贫。

责编:李 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