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 为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湖南力量
新湖南 • 财经要闻
2019-06-18 07:07:20
首页头条收录

导读

当今世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关系举世瞩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实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等“八大行动”,擘画了新时代中非合作美好蓝图。已永久落户湖南、即将于本月底在长沙举行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就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应如何以此为重要契机,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

为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湖南力量

赖明勇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要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重点实施好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

“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非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八大行动”为全面推进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活力,也对中非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在经贸领域,合作规模、合作质量、合作模式需要进一步升级;在非经贸领域,如教育、科技、生态等,也需要高质量和富有针对性的持续合作。

目前,我省正承担“八大行动”中“实施产业促进行动”的重要任务——举办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非经贸博览会”),全力助推中非经贸深入合作。中非经贸博览会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唯一的经贸活动平台,是率先探索中非长期经贸合作机制的重要载体。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就是要以此为窗口,为打造和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服务。

搭建多方抱团合作平台,探索中非经贸发展“湖南模式”

中国与非洲要素禀赋各异、贸易结构互补,市场合作潜力大。与此同时,部分非洲国家营商环境较差、发展经验不足、债务负担沉重,也隐含了较大投资风险。鉴于此,实行多方抱团合作,着力提升收益、规避风险,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非产业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要充分发挥其在对非合作项目中重要信息提供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进一步搭建中非经贸多方抱团合作平台。比如非洲大多数国家重点优先发展领域集中在粮食安全、减少贫困、能源保障、交通设施等方面,中非产业园应着力在这些领域开展投资,挖掘好的项目,形成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发展,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提升形象。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是中非经贸合作的生力军,但其体量和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解决信息渠道不通畅、交易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应大力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政府-国企-民企在项目科研、投资、建设、运营等各方面一体化合作的新模式。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引导支持下,湖南一些民营企业“抱团出非”,取得了良好业绩,有望为中非经贸发展提供“湖南经验”。

建立中非经贸合作案例库,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

中非经贸合作成果以及合作案例,是中非经贸博览会展览展示中的重要板块。应加快建立中非经贸合作案例库,对各类案例进行系统整理、科学分析,逐步形成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公共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经贸治理创新提供相关经验。

在中非经贸合作案例库中,应同时收入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既激发我国企业家对非洲市场热情,也展示经营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以助于企业优化风险管理。

还要加强经典案例分析应用的问题导向(如定量分析中非经贸合作项目减贫效果),推动提升中非经贸合作的社会效应、完善双边经贸制度建设(如建立适应中非经贸特征的“大通关”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学、培训、图书、国际会议等多维度转化,讲好中非经贸合作故事,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

创设中非合作岳麓国际论坛,推进中非合作“八大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基本涵盖了中非全方位合作。已永久落户湖南、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尽管议题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同时也应呼应“八大行动”其他板块,以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参考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虹桥国际经贸论坛经验,湖南可在每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举办次年,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设中非合作岳麓国际论坛,探讨“中非合作减贫”“中非文化交流”“非洲绿色发展”“中非人才培养”“中非电子商务合作”等议题——这一建议,融入了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的红色基因、岳麓书院的文化基因、岳麓山大学城和湘江新区的科技教育基因。

中非合作岳麓国际论坛可依托湖南省政协海外顾问团、省内外高校相关智库等优势,组织筹划中非合作专门议题,邀请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不断扩大中非经贸合作的国际影响力。

打造湖南对非文化科技名片,促进中非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动”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文脉深、文源广、文气足、文产强,以“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湖南现代科技也享誉世界,应在文化、教育、科技等维度进一步打造对非人文交流亮点。比如毛泽东同志是非洲各国人民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榜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非洲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的希望,理应成为湖南对非交流的两张重要名片。以岳麓书院为“形象代言人”的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以广电、出版为代表的湖南文创产业等,也应在中非人文交流中占有重要席位。

因此,建议设立湖南中非文化博物馆,探知湖湘文化与非洲文化基因异同;在湖南大学和湘潭大学入选“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我省高校已在非洲建有4所孔子学院基础上,推进湘非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些合作,既可以作为文创项目、“走出去投资”等采用商业化模式运行,又可以成为中非经贸博览会展品,从而体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借博览会春风,挖掘中非经贸潜力

许和连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非洲是南南合作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未来经贸发展最具潜力的合作伙伴之一。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非经贸博览会”)将于6月27日至29日在长沙举行,这既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八大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积极行动。

中非经贸博览会是湖南第一个国家级、国际性、常态化经贸平台,对于我省打造开放强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充分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作用,深入挖掘中非经贸合作巨大潜力?结合中非贸易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持续丰富博览会功能,深化贸易促进合作。

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中非之间长期缺乏高层次、特色化贸易促进平台。为充分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的贸易促进作用,我省可不断丰富博览会信息公开、项目咨询、商贸投资服务、海关税务咨询、贸易展览等功能,将博览会打造成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通道。

在举办官方博览会基础上,未来中非双方应进一步在以下几个领域深化贸易促进合作:一是加强职能部门业务合作。中非双方可加强海关、税务等部门在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互认签署、贸易便利与安全、海关数据交换、边境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二是深化质检领域合作。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产品标准错位问题仍是中非开展经贸合作的较大障碍,双方应加强在产品准入标准、技术认证体系和标签制度等方面的磋商,某种程度上也是助力“中国标准”对接国际;三是搭建更多中非贸易促进平台。比如设立中非贸易综合服务公司、中非进出口贸易集市平台等,以充分挖掘经贸潜力。

——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挖掘消费市场潜力。

长期以来,中国向非洲主要出口机电等工业产品,自非洲主要进口能源、矿产等资源类产品,未来双方可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贸易潜力。

在对非出口方面,应关注非洲国家消费品市场。近年来,得益于非洲人口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部分非洲国家对中国轻工产品需求量猛增。我省可借助博览会打通湖南纺织品、小商品、文化创意产品等出口非洲的通道,进一步扩大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在自非进口方面,要扩大非资源类产品进口。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明确指出要扩大进口非洲非资源类产品,而农产品恰是我国非资源类产品的进口主力,但大多数非洲国家出口的农产品尚未达到我国市场准入资格。因此,我省可考虑抓住博览会契机,增设“中非农产品准入标准与质量认证标准研究”论坛,促进中非农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对接。

——深化跨境电商合作,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

“实施贸易便利行动”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的第三大行动,而跨境电子商务将是提升非洲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重要手段。

2018年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为我省跨境电商发展带来重大政策利好。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举办,则为深化中非跨境电商合作、打造中非经贸合作“湖南通道”提供了新的契机。我省应抢抓机遇,力争在国内率先建成中非跨境电商平台。短期内应充分利用网上中非经贸博览会低成本、全天候、高效率等优势,遴选优质非洲产品、完善网上平台功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和企业入驻;长期看则应加强与非洲国家在跨境电商领域的磋商,着力构建完善的跨境通关、物流、结算、营销体系,助力湖南成为全国中非经贸中心。

——加快推进自贸协定签订,提升经贸合作效率。

在逆全球化抬头背景下,以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是破解贸易保护的利器。目前,中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7个自贸协定,但非洲仅有毛里求斯一国处于准备签署最终自由贸易协定的状态。由此可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将成为中非双方通过互惠贸易发展全面战略经济伙伴关系的重要方向。

在推进中非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过程中,中国可充分发挥中非经贸合作区的“排头兵”作用。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已在非洲建立了25个经贸合作区,其中埃塞俄比亚·湖南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由省级政府在非洲推动建设的样板开发区,正在筹建中的乌干达湖南产业园也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精神的重要举措。因此,我省应充分发挥深耕非洲市场优势,努力融入中非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以经贸合作园区的建设与运营为依托,深化中非互利合作,为最终建成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贡献力量。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中非经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高端特色智库助力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张亚斌

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是中国之大事,更是湖南之大事。基于该平台的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无疑将为我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建设开放强省注入强大动力。我省则可望为新型国际经贸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湖南经验,为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湖南智慧。

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智库平台作为政、产、学、研等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应在这一工程中从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多个维度发挥应有作用。

建设以中非经贸合作为研究对象的高端特色智库,可为中非经贸博览会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特色智库可通过深入研究,提升博览会布展案例的经济社会效应,就中非双边贸易促进、经贸合作区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并在对非经贸洽谈活动、对非经贸合作中,为企业破解信息、资金、服务等方面问题提供信息平台和决策参考。

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高端特色智库,可进一步探索中非经贸长期合作机制,服务党中央“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率先探索中非长期经贸合作机制,不仅要对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合作项目等进行总结、提炼、升华,还要植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更要站在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高度,对包括毛泽东同志奠定中非交流基础等史实进行充分挖掘,提升中非文化软实力,构筑中非休戚与共的价值理念。

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高端特色智库,可支撑形成“对非教育培训”的全国教育品牌,为湖南教育强省建设注入新优势。在与非洲合作开展教育培训方面,湖南已有较好基础。省商务厅培训中心长期承担援外培训项目,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成建制招收海外留学生已有十余年,其中非洲留学生人数占比较大。特色智库应进一步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吸引企业加盟,构建对非教育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历学位教育、职业培训、创新创业专门赛事等多维度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湘字号”对非教育培训品牌,推进中非人才交流与培养。

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高端特色智库,应注重“接地气”、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政府引导,以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作,开展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两方面研究、咨询、信息和培训服务。要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力量,构建中非经贸合作开放式研究体系;以智库服务为核心,整合中非政府和民间力量,构建中非经贸智库和人才培育体系;以湖南高校为主阵地,和非洲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逐步在非洲国家设立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一主多点”的经贸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格局。

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高端特色智库,应注重与时俱进。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学习国际高端智库先进经验,创新方式方法,为推动建设新型中非经贸合作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要紧扣中非经贸合作发展重点,瞄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出务实管用的思路和建议;要积极发声,为稳步推进中非经贸合作发挥理念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等促进作用,就制定中非经贸合作新机制、新路径、新举措等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各界人士把握中非经贸合作时代机遇提供智慧读本,推动对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省已具备一些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高端特色智库的优势。比如湖南大学和湘潭大学系“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成员,湖南大学系金砖国家大学联盟首批成员,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在非洲建有“孔子学院”;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重点高校累计培养了来自非洲40多个国家的近2000多名留学生;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已分别成立了中非经贸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国家重点学科,在“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并在6月1日率先启动了中非经贸岳麓论坛。此外,我省多个政府部门、企业等积极参与中非经贸博览会申报和组织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助于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特色智库。

基于此,我省应依托省内高校,加快建设中非经贸合作高端特色智库,致力于紧密联系政府、企业及国内外众多高校,发挥多方优势,充分把握主办中非经贸博览会给湖南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助力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创新经贸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中非经贸长期发展

肖皓

中国与非洲的教育交流、合作一直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升级而深化发展。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始于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经历了“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中非合作实施能力建设行动”等持续建设,已逐渐从单向对非援助发展为全方位的双向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体系,在留学生往来、教育合作项目、汉语教学工作、职业教育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标志着湖南已成为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的排头兵,也迎来了中非经贸教育合作继续深化发展的新契机。

近年来,很多非洲来华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创业,但通常规模不大,以零星传统贸易形式为主。一方面,随着中非经贸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出现了跨境电商、易货贸易等形式,非洲商人需要专业经贸知识升级;另一方面,中非双方更多民营企业家开始关注中非经贸合作市场,有意奔向这片“蓝海”,但受限于相关知识和人才储备,发展较慢。而当前中非教育合作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职业技能培训、精英人才培育等领域,亟需填补经贸教育领域缺口。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中非经贸长期发展无疑需要一大批中非经贸人。这些人,应该是中非经贸大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化人才,既有中国人,也有非洲人,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这些人,应该是通晓中非经贸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懂世情国情,又懂贸易投资基础知识,还要懂相关法律、了解中非文化;这些人,应该是关乎中非经贸的多层级专业人才,其中既有能做业务的实践人才,又有能进行相关研究的科技人才,还有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为中非经贸长远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的高端人才。

培育新型中非经贸人,需要加快创新中非经贸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打造中非经贸领域的多层级课程体系。当前,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家对非洲市场了解不足,非洲企业家对中国市场了解不深;我国教育领域对非洲的国别研究、对中非经贸发展特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缺乏专门教材或专著。同时可以预计,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带动下,我国大学生、非洲来华留学生、中非双方企业家等对中非经贸知识的需求将持续旺盛。鉴于此,湖南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对中非经贸领域有所侧重,并积极开发相应课程体系和专著教材,打造对非经贸教育特色品牌,成为中非经贸领域人才培养摇篮。

二是搭建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中心的实习实践平台。中非经贸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实习实践,中非经贸博览会无疑是重要载体。中非经贸博览会需要大量实习生参与其服务性工作,实习生则可通过博览会了解更多中非经贸合作前景,从而积极投身中非经贸事业。此外,还应整合中非经贸相关企事业单位力量,搭建实习实践平台联盟,为中非经贸大发展储备人才。

三是进一步盘活非洲留学生资源,探索非洲留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升级,亟需一大批来自非洲但对中国经济文化较为熟悉且有认同感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应进一步盘活非洲留学生资源,着力提升其实践能力,积极培育中非经贸合作领域中的非籍高级管理人员。据统计,2018年非洲在华学生总数为8.16万人,在湘非洲学生人数在全国相对靠前。湖南各高校应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契机,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探索形成非洲留学生实习实践教育体系。目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和长沙非拓公司合作,在这一领域已有一些创新举措。

四是举办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创业比赛。“八大行动”中的“实施能力建设行动”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正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湖南,既拥有主办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大好契机,也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985”“211”高校资源,还有Kilimall、湖南友谊投资咨询集团等电商企业或非洲经贸服务企业平台,在乌干达等地建设的非洲产业园也来势看好,应加快打造“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创业比赛”,既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创新创业火种,还可为中非经贸博览会持续提供大量精彩案例。

(作者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非经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