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书香北山:布龙灵动山歌甜——长沙县蹲点日记之十一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4-18 23:31:32

书香北山:布龙灵动山歌甜

——长沙县蹲点日记之十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治 摄影 傅聪

4月18日 星期四 晴

山歌甜美,婉转动听;布龙灵动,摇曳多姿。在长沙县北山镇采访中,记者们对于非遗的传承应该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北山距长沙市市区伍家岭约二十公里,是一群山的总称。著名作家王跃文在《长沙有北山》一文中写道:“北山有山:汉家山、明月山、象形山、天雷山、狮子山。山势低缓,有坡无峰,有脉无陵,如一首琴曲余音,渐远渐淡成眼底天边的一痕青黛。”在文人的笔下,北山的山,纵横交错,延绵不绝,风景如画;北山的水,池波如碧,溪水潺潺,终年不息。

好山好水滋养出甜美的山歌。当地老百姓说,没有山歌,田里的活干起来没有劲头;有了山歌,日子多出无穷韵味。

在石常村村部,我们见到了长沙山歌传承人余小平,他带着十余名家门口的农民大嫂正在排练。

“黑麋峰下好事多,北山冲里我打山歌……”这是新改编的山歌《新时代新征程看我乡村气象新》。

今年63岁的余小平,是北山镇原文化站长,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5年,担任文化站长18年。2016年12月,长沙山歌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余小平被评为长沙山歌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韵味十足、诙谐生动的长沙山歌是余小平儿时的最爱。他出生在北山镇,是长沙山歌主要起源地之一,蜿蜒十数里的明月大山,与黑麋峰山系包裹形成多山多陇的小气候,极其适于隔山对歌,造就了北山山歌多高腔、穿透力强的特点。

余小平骄傲地告诉我,跟他学唱过山歌的有三千多人。山歌里有先人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印记,这对现在的生产生活和将来的发展都很有价值,传承山歌也是文化复兴的一部分。

2017年,北山镇成功举办了湖南长沙山歌文化旅游节,2018年10月在北山镇全民健身旅游节活动中又设置了山歌教唱环节,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长沙山歌,喜欢上了长沙山歌。

同样是非遗传承项目,北山镇仓扬小学孩子们“北山布龙”的表演,让我们有另外一种印象。

资料显示,北山布龙是流传于北山镇明月山村一带的古老民俗舞蹈,起始于北山镇明月山下祭祖活动。当地人以竹篾制成骨架,用布料作龙面、龙肚,分为九节,九人擎举,另一人执彩珠;布龙龙身既有龙面布,也有龙肚布,外观优美,起舞时如真龙凌空飞舞。

早在清末民初,北山镇龙舞就已形成固有的程式,舞龙程式分为取龙、迎龙、休龙、送龙四个主要流程。舞龙招式有“二龙戏珠”“龙腾虎跃”“麒麟送子”“花篮子”“猴子跳圈”等十九套。

布龙形象娇美,舞动起来,显得灵活矫健。它不择场地,在院子、厅堂随处可舞,故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布龙龙舞在北山地区曾盛极一时。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大摆龙的流行,让个头娇小的布龙日趋式微,当地的9条布龙,艰难维持。截至2015年,在北山地区仅剩下一条北山布龙传承下来。2016年,北山布龙申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7年成功获批。

北山布龙传承人吴金刚决定以此为契机,培养北山布龙接班人。北山布龙教练易建清与北山镇仓扬小学校长马建秋联系,从狗年农历三月初一起(北山布龙传统开班授课吉日),正式组织学生们在体育课或课余时间集体学习布龙的招式和舞动技能。

易建清已是花甲老人,但或许是在经常舞龙中得到锻炼,精神十足,身姿矫健。在她调教下,孩子们一招一式真还舞出了神采。北山布龙十九套招式的完成,实际就是龙身十九次打结与解开的过程。孩子们觉得这种舞龙像解九连环一样新奇有趣,感觉奥妙无穷,一边学习,一边得到了身心成长。

面对着我们的摄像机、照相机、手机和笔记本,十名小学生一溜烟地将游龙舞动得栩栩如生,在彩珠指引下,俯仰翻滚,摇头晃脑,仿佛一不小心会飞上天去。

北山镇党委书记蒋炳桃告诉我们,明月山村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舞龙。

山歌清唱,张口就来;布龙轻捷,随地起舞。这两种流传了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北山民俗,都不需要太多的装饰、雕琢和包装,也不需要刻意营造气氛。或许,蕴含了当地人民的一种人生智慧:活在当下,敢爱敢做,直下承担。

但恰恰是这张口就来和随地可舞,又在随时考验着歌者舞者的实力。没有过多润饰,就意味着如果有什么破绽都会显露无疑。这,反映了村民们质朴豁达的处世态度,隐含着平日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深厚积累,以及对生活和对自己的十足底气。

在北山品读非遗项目,咀嚼先辈们用生命诠释的民俗艺术,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什么是文化自信,乃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好像都会显得更为厚重,更为具象,也更为深刻。

作者:李治 摄影 傅聪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