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陈润霖与楚怡工业学校
新湖南 • 湖湘访古
2019-03-27 17:24:21

据湖南日报3月27日报道:3月25日至26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娄底调研时,参观了楚怡工业学校旧址。记者特意查询了相关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著名教育家陈润霖与他创办的楚怡工业学校的故事——

楚怡工业学校的光荣历史

在20世纪初,湖南创办私立学校的风气盛行。其中,楚怡、明德、修业、周南四校号称为长沙名校。而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工业专科,唯独楚怡具备。这在湖南绝无仅有,在全国亦属罕见。

楚怡学校的创始人陈润霖(字夙荒)是新化县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生,20岁入长沙求实书院,不久被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攻读师范科,与同县的陈天华、杨源浚(伯笙)被称为“新化三杰”。1906年学成归国,在长沙营盘街储英园创办楚怡小学。开始仅有学生7人,后增至数百人。他办学取名“楚怡”,来源于“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谓也。

他的家乡新化的锡矿山盛产锑,由于锑商大获其利,他与华昌公司的锑商梁焕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创始人,其矿科是中南矿冶学院的前身,今为中南大学主校区)等亦多相识,锑商一度对楚怡办学有过捐献。1909年9月,经湖南省咨议局议长谭延闿的促动并拨款支持,陈润霖又在长沙市北区稻谷仓创立了湖南私立楚怡工业学校。校址利用旧军火制造局的厂址,比较宽大。楚怡工业学校的基建历时数载,建成一座西欧古典式三层教学大楼。它与储英园楚怡小学环境幽雅、古色古香的中式校舍对照,各具风格,相映生辉。楚怡工业学校首先只设机械科,1915年增设矿冶科,1928年又设土木科(中间一度开办过化学科),自此三科并举,并附有职工班。

辛亥革命以后,陈润霖出任湖南教育司司长,数月后引退,又被推选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不久改湘雅医学院,解放后先后改为湖南医学院和湖南医科大学,今合并到中南大学)的董事长,任职达10年之久。他受湘雅办学的启发,于1914年又创办楚怡工业学校,并建实习工场,开湘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1918年他当选为湖南省教育会的会长,延请何叔衡在楚怡任教,并热情支持毛泽东、何叔衡等所进行的革命活动。次年6月,他与徐特立、朱剑凡、胡子靖(元倓)等发起组织健学会,并热心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1924年他在长沙又增办楚怡中学及幼稚园,从此四部联合,贯通一气,形成楚怡“三校一园”的体制。

楚怡学校(包括工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民国初年的老师有何叔衡、熊瑾玎、孔文达、朱经农、袁吉六、杨树达、吴景潜、陈文祥、丁壮猷、唐子怀、陈菱曾、张怀、罗黑芷、张白黄、黄胜白等,20年代以后有毛达恂、刘仲楷、陈季云、陈子展、杨辗、陈奎生、黎升洲等,40年代有刘自薪、陈权熙等,都是湖南第一流的老师。还有魏浚明、周启人、黄德安等,是在楚怡工作逾20年的职员,其中担任秘书的黄德安在校与陈润霖共事达30年之久。此外,工作多年的日本教习有:佐藤春子(女)、春山雪子(女)、菅野新一郞、永江正直、原田长松等。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楚怡“三校一园”化为灰烬。陈润霖将楚怡中学迁湘潭炭塘子,楚怡小学迁长沙河西望城坡。不久,以上二校受战局影响,被迫停办。他将保存下来的楚怡工业学校迁往家乡,好不容易在长沙雇到数十艘民船,出湘江转洞庭湖,经益阳溯资水而上,将图书设备运到新化县城。先寄住新化的上梅中学,临时复课;再在距县城10多公里的游家镇白沙村购置土地,一面盖房建校舍,一面扩大招生,继续办学,当时规模将近五百学生。建校的经费主要是自筹,还争取了国民政府发放的“文夕大火”补偿款。白沙洲校园在资江边,依山傍水,环境安谧,宜于学习。生活虽然艰苦,但师生们仍然自得其乐,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如组织话剧团、京剧社,开展各种球类活动等,青年学子的歌声和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

朱镕基等一批年轻学子,曾经在新化校址求学。1943年12月,朱镕基在长沙广益中学毕业以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编在机械科第31班。朱镕基在第一次湘西之行时,回忆道: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一年级,随后,国立八中到新化招生,我经考试转学到国立八中。1944年到1946年,随国立八中转至永绥(现花垣县)念了两年书。

1946年初,楚怡工业学校迁返长沙。陈润霖于1月26日在搬迁校舍途中病逝于船上,安葬在新化校园的旧址内。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1950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楚怡工业学校建立基层党组织,指派郭道西为党组织负责人,另派李维国任校长,所需经费概由省政府拨款。同年底,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定为“湖南省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改派杨仲枢为校长。1951年下学期,楚怡高级工业学校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业学校。楚怡工业学校办学历时40载,毕业学生达3000余人,学生绝大部分品学兼优,且能吃苦耐劳,一向为全国各厂矿企业争相竞用。

1952年,全国工业学校体制调整,楚怡工业学校一分为三:以原楚怡工业学校矿冶科为主体组建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来并入中南矿冶学院改名的中南工业大学(即中南大学南校区,进校门的大道即为“楚怡路”);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与粤、桂、豫三省工业学校机械科合并,组成汉口汽车制造学校,后来归属武汉理工大学;楚怡工业学校土木科与武昌高工土木科、郑州高工土木科合并,组成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后来融入武汉城建学院(即今华中科技大学)。

现长沙只存有芙蓉区楚怡学校(芙蓉区文运街104号),仍为小学体制。朱镕基在长沙市楚怡学校百年校庆时给学校发来贺信,深情回忆了在楚怡学校就学的经历:“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楚怡学校与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的革命活动,与湖南的党史关系紧密,曾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之一。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和楚怡教师何叔衡在此召开过各校代表的紧急会议,宣布罢课,声援北京五四运动;邓中夏在长沙的五四演讲、“驱张运动”的紧急联席会议、毛泽东发起的文化书社的成立(文化书社的社址设长沙潮宗街56号,即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内),都曾发生在楚怡学校,还多次在此召开过新民学会的会议、开办过文化书社的售书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从楚怡出发,然后到湘潭等地进行调查写出来的。毛泽东韶山纪念馆里、中央电视台“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风雨历程”电视记录片中,都留有楚怡的一些珍贵资料。

楚怡学校在新化的校址,作为抗战内迁的学校,在抗战文化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文物价值。

(文丨中南大学曾长秋)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