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深读丨诗歌有多少种可能?“潇湘诗会”32年,给你答案
新湖南 • 湘江深度
2018-12-26 11:18:15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李婷婷

冬至宜煮茶,宜吟诵,宜花与诗的相遇。

12月23日,2018潇湘诗会“四季飞花”系列诗会,走进冬的篇章。长沙新华书店天心乐之店,耳中“冬花傲骨”,眼前暖意融融。

作为“四季飞花”系列的收官季,诗会特邀十二位“花神”同台诵读。从正月梅花,到腊月水仙,诗人传神勾勒,“花神”会意独白,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谢,宛在眼前。

现场还有几张熟悉的面孔。李少白、杨里昂、彭国梁……头发已花白的几位,在人群中侧耳倾听,仿佛听见花的风骨,更听见穿越时空的诗的芬芳。

他们是潇湘诗会发起人、创始人、最初的参与者。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回溯到比四季更久远的时候。从1986年成立至今,潇湘诗会乘着改革开放这条大船,一路吟唱诗与美,带着从心头流向指尖的遐思,走过了32个年头。

【引子】

1986年,农历丙寅虎年,无闰月,全年354天。

这一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路遥发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朦胧诗派诗人北岛出版诗集《北岛诗选》。文学热正席卷中国,潮水一浪高过一浪,激荡着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之堤。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这一年的湖南文学界,也被这股热潮推动。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袖珍诗丛·潇湘诗辑》,丛书共十五册,每册收录一位当时湖南知名诗人的作品,其中有朱健的《骆驼和星》、杨里昂的《燕泥》等。

这是湖南第一次以丛书形式出版这么多位诗人的作品,也是湖南文坛、诗坛的一件盛事。时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的黄起衰,决定让这场盛事更“盛”一筹。他电联时任长沙市文联副主席的杨里昂,希望与市文联联合举办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

两位诗人一拍即合。他们决定,延续“潇湘诗辑”书名,将诗会命名为“潇湘诗会”。一个长达32年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杨里昂家中收藏的历届潇湘诗会门票、节目单等资料。

【诗会初创

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吸引上千名观众前来“听诗”

在没有电子网络的当年,诗歌的主要传播途径除了纸本,就是诗友之间的聚会。

而当年长沙的诗歌朗诵会,历来是文艺界内部活动,其他人难能一窥究竟。这次,潇湘诗会决定公演,对外开放售票。

公演时间定为1986年5月11日下午,地点定在市中心的长沙青少年宫,票价则参考当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二角五分钱。

彼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少白在长沙市青少年宫担任主任。他对潇湘诗会鼎力支持,将前台工作全部包了下来。湖南省文联、省作家协会、湖南日报社等10余单位也纷纷参与,支持、推广活动。

诗会开始前三天,省会的主要媒体连续三天免费为活动刊登广告。一时之间,举办潇湘诗会的消息几乎传遍了整个长沙。前来买票的观众排起了长龙,供给销售的几百张门票,不到两个小时全部售罄。

那将是怎样一场诗歌盛会呢?诗会现场,1200多名观众,将青少年宫挤得满满当当,门外还簇拥着很多没买到票的观众,他们进不到内场,却不愿离开。为了满足更多人听诗的心愿,工作人员决定将他们迎进会场,站在后排观看。

在那场诗会上,朗诵的作品除“潇湘诗辑”作者王晨牧、朱健、谷曼、未央、黎牧星、黄起衰、杨里昂等的作品外,还有石太瑞、于沙、崔合美、李少白等人的诗作。担任朗诵的则是湖南省话剧团、湖南省电台的十多位演员、播音员,著名演艺家廖炳炎、著名朗诵家薛理也参与了朗诵。

剧场里安静得出奇,听众们都凝神静气,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老诗人谷曼的诗《那年月,这年月》和黄起衰的散文诗《延安抒怀》,把人们带到那炮火纷飞的岁月;杨里昂的诗《给住宅建设者》,以诚挚的感情歌颂广厦千万间的建设者……朗诵会结束后,诗人现场签名售书,一千多本诗集,现场全部售完。

省会各电台、电视台都对潇湘诗会作了现场直播。次日,《湖南日报》又用半版篇幅,以《爱诗者的集会》为题,报导了诗会的盛况。

△第二届潇湘诗会、“大潮颂”潇湘诗会的新闻报道资料。

以青春之名,走向校园,近3000名学生踊跃报名

潇湘诗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组织者的预期。杨里昂回忆,当时也邀请一些写旧体诗的老诗人前来参加诗会。诗会结束后,一位老诗人感叹道,想不到新诗如此受欢迎,有如此深厚的读者基础。

又过了几天,杨里昂到湖南图书馆去还书,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女管理员在文学书籍外借处叫他的名字。原来她是当天潇湘诗会的观众,她在现场购买了杨里昂的诗集。谈起诗会她十分兴奋,希望今后能经常举办这类文学活动。

介于群众对诗歌朗诵的热情,杨里昂、李少白等人决定让“潇湘诗会”的名目保留下来,将活动一直办下去。同年9月28日,又举办了第二届潇湘诗会。这次以朗诵青年诗人的作品为主。近几年崭露头角的诗坛新秀刘犁、刘波、刘舰平、彭国梁、匡国泰、陈惠芳等的作品,在诗会上一展风采。次年五月,第三届潇湘诗会又接连举办。

起初几届,朗诵者及工作人员都是志愿工作,并没有什么报酬。1990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潇湘诗会,开始走出文化圈,寻找新的发展途径。这届是与湘泉酒厂共同举办的,同时增加了一次湘泉杯诗歌创作竞赛,获奖的诗歌作品在潇湘诗会上进行颁奖。这样,诗歌创作和诗歌表演也连接起来。

1990年10月,潇湘诗会又走进各大高校校园,与共青团湖南省委、省教育厅高教处共同举办了“大潮颂”潇湘校园诗会。长株潭的30余所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参赛,近3000名学生踊跃报名。选择出的优秀节目参加在湖南大剧院举行的公演,继而又到各个大学巡演。这次诗会是青春的盛会,从参赛作品到朗诵表演,都展现了跨世纪一代在改革大潮中的精神风貌。

△“走进新世纪”第六届潇湘诗会上,参演者在朗诵诗歌《春天,在五一大道上歌唱》。

贰  【温情回归】

世纪之交,停滞十年的潇湘诗会回来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商业大潮迅速突起。文学渐渐褪去80年代的热情和光环,很多诗人、文人开始下海经商,向文学边缘地带漂移。

诗歌似乎逐渐成为“滞销品”。1991年起,潇湘诗会中断十年。

十年中,湖南新乡土诗派方兴未艾,胡述斌、行人等创办的《诗歌导报》畅销一时……物质生活慢慢富足后,对精神审美的需求开始不断增长。所有人,都在等待、寻找、酝酿一个诗歌的出口。

进入千禧年,潇湘诗会的创始人——李少白与杨里昂双双退休。时任长沙市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胡述斌、长沙市作家协会负责人唐樱,开始接管潇湘诗会。

胡述斌和唐樱相信,湖南诗歌的火种并未熄灭,人们在期待着、呼唤着一场潇湘诗会。他们兴起了重办诗会的念头。世纪之交,潇湘诗会回来了。

2001年1月,主题为“走进新世纪”的第六届潇湘诗会,在当时湖南最大的剧院——田汉大剧院举办。市场经济的繁荣,文艺形式的丰富,赋予了这届诗会新的基因。

这届潇湘诗会的筹办从2000年10月开始。胡述斌常年策划文艺类活动,是文艺活动的行家里手。对于新世纪的潇湘诗会,他开始思考,如果照搬十年前的诗歌朗诵形式,固然是对传统的遵循,但未免有些落后于时代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对诗歌也有了新的要求。潇湘诗会,也需要注入新的基因。”

“从前的潇湘诗会是诗歌朗诵会,如今,我们做的是诗歌晚会。我们把每一首诗歌朗诵编成一个诗歌节目,在这个节目里,有与诗歌意蕴相符的配乐,有专业演员的伴舞,有话筒前的朗诵,还有舞台灯光效果。”胡述斌回忆,他们将整场潇湘诗会分为几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种类的诗歌节目。

为了将这一新形式的潇湘诗会完美呈现,当时田汉民乐团的团长刘毓麟、长沙市文化局的导演黄国强、长沙市广电局的导演肖赤平也加入了诗会的筹备。刘毓麟根据每首展演诗歌的意境,提取文化元素制作配乐;拥有丰富的文艺晚会导演经验的黄国强,则担任第六届潇湘诗会的现场导演;肖赤平则担任潇湘诗会的电视导演,负责安排电视播出事宜。

一种全新形式的诗歌活动,即将诞生。

△“走进新世纪”第六届潇湘诗会上,配音演员葛平与舞蹈演员演诵《关雎》。

诗会第一次以演诵的形式举行,开全国先河

2001年1月6日下午,田汉大剧院,座无虚席。近2000人在等待着、迎接着潇湘诗会的回归。

这场融合了诵、舞、演、歌的诗会,是新世纪的第一场潇湘诗会,也是历经十年寂寞后的第一场潇湘诗会。高洪波、吉狄马加、郭小林等著名诗人也来到现场,诗坛泰斗臧克家还写来了贺词。

在那场潇湘诗会上,最受欢迎的一首诗大概是洛夫的《湖南大雪》,那是一首很长的诗。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篇,至“告辞了/就在你再次剪烛的顷刻黑暗中/我飞身而起/投入一片白色的空茫/向亿万里外的太阳追去/只为寻求一个答案”结尾,共有120余行。

常规的诗歌朗诵,所选择的诗歌多半是短诗。可是,这一次,或许是洛夫在诗歌表达的情感太过美妙,或许是观众们等待了太多年,又或许是诗歌演诵的形式过于引人入胜,这首长诗,始终牵动着现场观众的心。

诗会结束后,吉狄马加深有感触地对胡述斌说:“这种诗歌演诵形式非常好!你们创造了一种让诗歌走向大众的新的范式。”

后来,这种诗歌演诵的方式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一档叫《新年新诗会》的诗歌节目启幕,并延续至今。

“千禧年这场潇湘诗会,是诗会第一次以演诵的形式举行,开全国先河。”回忆起往事,胡述斌依然感慨。

△屈原的经典名作《橘颂》拉开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潇湘诗会的序幕。

叁  【引进“分会”】

那场端阳诗会,让长沙成为了一个诗歌的海洋

与潇湘诗会共同回归的不仅是诗歌,还有潇湘诗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传统文化的追寻。其中尤以2008年举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最为代表。

200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发生大地震,灾难之下,民间掀起一股诗歌创作潮流。这一年,在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遗三年后,端午节被我国正式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传统文化的激活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与追寻。

端午节前后,潇湘诗会“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拉开序幕。一改从前以数字命名的方式,此次诗会开始以主题呈现——“吟诵屈原诗歌,书画屈原词章,弘扬爱国精神,赞颂美丽星城”。除在长沙市举行的12场端午诗会分会场、一场诗歌主会场的诗歌演诵活动外,诗会还在报纸、网站、杂志等媒体上开展了端午诗歌征集活动。

分会场活动从宁乡拉开序幕。那天的宁乡县体育场内,灯火通明,鼓乐齐鸣,上千市民兴致勃勃地前往观看。随后的七天里,从岳麓山下,到湘水之滨,从太平街历史文化老街,到红星新市民广场,从八十多岁老人在杜甫江阁之上的吟哦,到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剧场里学生们的齐声朗诵……潇湘诗会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渐次在长沙的五区四县(市)传递。

这是一次盛大的诗歌庆典。“那时的长沙,真正成为了一个诗歌的海洋。”胡述斌说。

6月6日,在屈原曾经行吟的楚之故土,在以田汉命名的大剧院,举行了端午诗会的压轴聚会。诗会共设“楚之风”、“国之魂”、“雪之咏”和“强大的祖国”四个乐章,诗的相逢,诗的交流,诗的拥抱,诗的吟唱,给诗人节献上了高贵而典雅的花篮。

现场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诵起来,表达自己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和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传统文化与潇湘诗会的碰撞激发出巨大的能量,是对内心的回归,也会对传统的守望。之后的几年,潇湘诗会也陆续推出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主题的诗会活动。

△2018年潇湘诗会“四季飞花”之“冬花傲骨”诗会上,十二位“花神”诵读《四季飞花》。

肆  【诗歌无界】

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让诗歌走进生活、走入大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文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对文艺工作者寄以殷切期望。

这也给潇湘诗会带来了新的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诗会将走向何方?接下来的几年,潇湘诗会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2009年,潇湘诗会组织“朗诵达人”活动,先后推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型诗乐会”“朗诵达人·端午诗会”“朗诵达人·七一红色诗会”“朗诵达人·海峡两岸经典雅韵会”等系列活动。同年,潇湘诗会组织40余名湖南诗人参加“青春中国·湘江颂”万行长诗创作朗诵活动,并出版万行长诗集《湘江颂》。

2013年,胡述斌、张洪波、方雪梅等诗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百名诗人万行长诗颂道德模范”创作、朗诵活动,并出版万行长诗集《榜样的力量》。

2017年,胡述斌、彭国梁、晏晓锋等诗人发起组织潇湘诗会24节气诗会,每半月举办一次。

2018年,潇湘诗会“四季飞花”系列诗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诗会聚焦中国独特的传统花神文化,结合与当月花神相关的诗歌、乐曲,以大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去挖掘、阐释十二月花神与二十四节气。并深入社区,将高雅的诗歌文化推广到普通群众中间。

“花神、节气文化都是古老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潇湘诗会把二者结合,把古诗词与音乐、舞蹈等结合,在形式上创新,用美的方式推广,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在弘扬追求美好与和平的理念。”现担任潇湘诗会总策划的胡述斌说。

诗歌无界,借助新媒体,湖南诗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除了线下的诗歌聚会活动,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如今,潇湘诗会还找到了另一片土壤生根发芽——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

△潇湘诗会联合新湖南湘江频道推出的《潇湘诗会:诗人阵线》专题。

“早些年举办一次诗会是很辛苦的,以2000年的新世纪之交诗会为例,我们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做筹备工作。灯光效果、舞台布景、演员表演、配乐设计、节目编导,每个细节都环环相扣。工作人员更是忙得连轴转。”回忆起当年的诗会筹办工作,胡述斌不禁感叹。

“如今,我们采用的是小切口、大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线下的场地大小已经不是局限传播效果的因素,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能够将诗会活动从小场景中延伸出来,将影响力扩散出来。”短、平、快不仅是媒体平台内容的特点,也成为如今潇湘诗会的特点。跟以往动辄上千人的大剧场相比,如今的潇湘诗会回归到小场景的聚会模式,再通过媒体平台将现场内容传播。

除了利用媒体将潇湘诗会延伸以外,《诗人阵线》也成为潇湘诗会的传播据点。《诗人阵线》是潇湘诗会的网络诗歌栏目,在新湖南客户端等多家媒体设立了专栏。每一期,《诗人阵线》推出一位诗人的代表作品。“目前我们是两位湖南诗人+一位外省诗人的节奏模式来推出《诗人阵线》。”胡述斌希望以这种模式,让潇湘诗会立足湖南,向全国推广,继而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互联网是无界的,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应该也是无界的。诗歌要紧跟时代脉搏,故而我们吸收了时代的特点,推出《诗人阵线》这个栏目,跨越了地域,连接了诗人与读者,诗人与世界。”如胡述斌所说,现在,每一期《诗人阵线》推出,至少能在全国40余家媒体的网络平台阅读到内容。

借助强大的传播平台,湖南诗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今年5月,潇湘诗会注册为文化品牌,既为传承它32年的文化精神,更为了让它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潇湘诗会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真正好的诗歌?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现代人的表达,又能反映现代人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诗歌和文学,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胡述斌说。

诗歌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潇湘诗会用走过的32年,给你答案。

相关链接:潇湘诗会专题

作者:刘瀚潞,李婷婷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