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南华大学驻村帮扶后,创新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进行扶志、扶智、扶技,今年全村有望脱贫出列--
讲习所里故事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奉永成
11月17日,涟源市古塘乡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举办第17期培训,南华大学教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涂剑对村民进行普遍话培训。原定40人的讲座,实际到会65人。
申家村位于涟源市西北部,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煤炭曾是全村支柱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之后,全村产业发展基本停摆,村民脱贫致富信心不足。
今年3月份,南华大学派出工作队驻村帮扶,依托学校资源,创新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从扶志、扶智、扶技等方面进行帮扶,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信心倍增。
吴重庆的尴尬
17日9时,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将举行普通话培训,贫困户吴重庆提前20分钟来到讲习所等候。
为何这么积极?吴重庆用蹩脚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学好普通话太重要了。在村主任康佑兵的翻译下,吴重庆讲述了一个颇为尴尬的事情。
吴重庆想种植中药材,16日傍晚,他拨打了贵州一家中药材公司的电话,在7分多钟的通话时间里,对方基本没听懂几句话,最后挂断了电话。
“申家村跟新化县、安化县毗邻,村民们说的方言,各个地方的口音混杂其中,十分难懂。”村主任康佑兵告诉记者,此次普通话讲座就是村民们主动要求的。
培训9时准时开始,村民康福村坐下后,习惯性地掏出一支烟,正准备点火,被一旁的张新梅一把抢下,并提醒他:机会难得,好好学习。
康雄光的变化
“今年脱贫没问题。”17日,参加完普通话培训,贫困户康雄光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的养鸡场参观。
康雄光曾因两次大闹村部而出名。今年3月份,南华大学驻村工作队刚进驻申家村时,康雄光来到村部质疑工作队员:教书的,如何帮助我们脱贫致富?工作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不停地邀请他来参加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活动。
6月份,康雄光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养殖培训班上学会了养鸡技术,工作队帮助他建起养鸡场,康雄光慢慢有了笑容。
10月份,康雄光再次来到村部摔了两把椅子。他质问工作队员:我养的鸡可以上市了,为何不帮忙卖?
“产品上市要遵循市场规律。”工作队邀请南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到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教村民如何闯市场,打开了康雄光的思路。之后,他主动对接市场,联系买家,开通网店,录制视频在网上推广。,短一个多月,卖出了800只多鸡,纯收入超过3万元。
讲习所的由来
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从4月15日开班,到11月17日,已举办了17期讲座,培训村民800余人次。
“创办讲习所缘于当初村民们的不信任。”南华大学派驻申家村扶贫工作队长邹海贵说,工作队刚来时,村民们认为老师是教书的,搞不好扶贫。但邹海贵发现,申家村在关停煤矿之后,由于不懂市场、缺乏技术,村民们一度失去了发展的信心。扶志、扶智、扶技,正好是大学所善长的。于是,申家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应运而生。
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平台,专家教授来了、博士团队来了、大学生们也来了,他们既带来了科技知识和新的观念,也带来了科研项目。截至10月底,南华大学已有9个科研项目在申家村落地。今年暑假,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将电商兴农项目放到申家村开展,全村7户贫困户因此触网,开通了网店。
论文写在大地,成果留给村民。贫困户张新梅、康雄光在讲习所学会了养鸡技术,开办养鸡场,今年可稳定脱贫;筹建扶贫车间,20名贫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态旅游、金果林基地初具规模。到今年底,村民人均收入可突破7000元,全村有望整体脱贫出列。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