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我为扶贫代言丨风华哥:让13年不开花的板栗树挂了果
新湖南 • 风向标
2017-09-27 17:04:21

为了到石门县铜鼓峪村扶贫,省检察院驻村扶贫队长陈风华带着读高中的儿子,把全家人从省会长沙搬到了湘西北的山里,一干已经快三年。

算 账

铜鼓峪村

深陷在武陵山区的石门县铜鼓峪村,几乎找不到平整的耕地。

陈风华还记得,2015年4月8日,他和扶贫队的另一个同事在七转八拐的山路上开了两个多小时,第一次来到村里,全村还只有一小段水泥路,车开不进去。

从1995年起,铜鼓峪村搞过5波产业脱贫都没成功,如今村里唯一留有一点产业影子的,就是3000亩13年不结果的板栗林。

这些板栗林位于退耕还林地带,还不能改换成其他作物。

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还是只能从这里下手。

陈风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算账:“1亩板栗按最少60棵来算,1棵树产10斤板栗,1斤板栗收购价至少5块钱/斤,那么1亩板栗的收益就是3000块钱。板栗嫁接共1000亩,其中村集体400亩,嫁接面向全村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嫁接必须达到2一3亩,不够的从村集体划拨补足,也就是说一年靠板栗林就能收入近9000元,实现脱贫。”

但不少村民强烈反对,理由是已经被搞产业“折腾”够了,而且板栗树13年都没开花结出一颗板栗。

那是陈风华最焦虑的日子,整夜地想,四处求教。

省林科院,陈风华跑了好几趟,“砍树不行,嫁接可不可以? ”

2016年9月,省林科院院长李昌珠带着3名博士来到铜鼓峪村,最后提出了“改良换头”方案:嫁接新品种的板栗枝条。

在长沙市路口镇,他又找到了符合他想法的板栗合作社,对方答应,铜鼓峪村的板栗,他们包收包销。

村民宋龙青在板栗林里劳作。

“我把板栗能挣多少钱一条一条说清楚,再让李院长给他们上课,又把路口镇合作社的请来培训。”在陈风华的努力下,村民赞同改造板栗林。

2015年底,第一批板栗树嫁接完成。

搬 家

陈风华与村民交谈,他们都亲切地喊他陈队。

“从驻村第一天开始,我就把铜鼓峪村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为解除后顾之忧,我把儿子从长沙的重点中学转到当地就学,让妻子提前退休照看家人,把家从长沙搬到了扶贫第一线。”

陈风华说得轻松,家里人为支持他扶贫,适应了好长时间。他们家习惯把从石门县到铜鼓峪村称为“上来”,两年半的时间,他已“上来”了无数次。在石门一中上学的儿子也被他带“上来”过。

他还记得最近一次和儿子的争吵,正吃着饭,孩子突然站起来就跑进了房间。“现在连我也管不住了。”陈风华苦笑着,儿子刚进高三,正是“压力山大”的时候。

陈风华在新疆当兵时不觉得累,如今在铜鼓峪村扶贫反而不觉得轻松,“当兵是身体累,现在是精神上的压力大,我老婆说,你这个人就是只有吃苦才舒服。”

夫妻俩唯一争吵过的是孩子教育问题,当时正值叛逆期的儿子要读高中,妻子觉得一个人管不住。“我当时已经下定了决心到村里扶贫,那所有的困难都只能想办法解决”,他考察了石门一中,觉得学校还不错,就把儿子送到了那里。

收 获

宋龙青拿着自己种出的板栗。

两年半过去了,铜鼓峪村变了模样。

通过免费发放农作物种苗和家禽养殖,介绍46个贫困家庭劳力出去务工等办法,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3026元,全村实现脱贫摘帽。

短期脱贫了,长期增收就只能靠产业。他画了8块展板,在村部一字排开,板栗、羊肚菌、光伏发电站、纽荷尔脐橙,每一个村里发展的产业,他都向村民展示了收益评估。

而最让他牵挂的,就是村里的板栗林。

去年3月,首批高位换头的板栗树开出花蕾,今年,14年没有收获的板栗林终于挂出了硕果。

陈风华走在村里修好的水泥路上,每走几步就有村民笑着喊他“陈队”、“陈主任”。他依然住在两年半前搬进的“新家”——村支书家的一间房里,“其实现在村部和小学都建好了,我也有地方住了。但不好意思搬出来,都住习惯了,和自己家一样。”

     【记者手记】

他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第一次听说陈风华为了扶贫,全家从长沙搬到了石门,我内心涌起一种感佩。

陈队自己也承认,虽然现在儿子就读的高中升学率不低,但教学方法和长沙还是有些差距,而且扶贫工作太忙,他也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儿子。但为了他想干的扶贫工作,他还是决心让儿子整个高中时代和他一起扎根石门。

在这样一个时代,许多人都心怀理想,但这个时代也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负累,太多的安逸选项,愿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扑下身子实干苦干的人,真的是令人敬佩的“最可爱的人”。

陈风华,这个曾戍边十年的老兵,这个坚韧而真诚的男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谁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微政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