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苏齐晟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熊瑾玎的故乡,印山村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有着“三湘第一村”美誉。近年来,印山村以“走找想促”活动为重要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仅让传统产业得以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还通过农文旅融合赋能,以绿水青山引来了“金山银山”,带领村民奔共富。
“一般礼拜五、礼拜六、礼拜天基本上都是满负荷,一房难求。”湖边人家负责人彭晓说。“离春节期间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的房间已经有好多客人在预定了。”晨夕小舍负责人陈满意也表示,客人很多。
走进江背镇印山村,一边是碧水蓝天、绿地金叶相映成趣的自然风光,另一边则是各具特色的别致民宿鳞次栉比。长沙周边主打乡村旅游的村子不在少数,印山村何以能在“农文旅融合”这条赛道弯道超车、脱颖而出?
村民盛维明说道:“我家门口这条路原来是条土路,后来村里开始重视旅游,做了道路硬化,现在开车经过方便多了。还有湖边上那些漂亮房子,都是后来建起来的。”
最初,与其他乡镇一样,印山村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转型为契机建设和美乡村,进行环境整治,以秀美风景和乡村慢生活体验吸引游客。然而乡村旅游这条赛道的“卷度”远超村里想象。
陈满意回忆道:“我们家民宿刚开始开业的那段时间客人流量不是很多,后来镇村干部下来调研,我就及时反映了这个情况。”
一套美丽乡村建设的组合拳过后,游客来了,村子火了,却没产生多少消费,更难留住游客过夜,将流量密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村民收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印山村党总支书记刘罗仕说道:“当时我们到处去问、去找原因,问游客、问店铺老板,还请了县里博士服务团过来,发现问题出在游客来了不知道玩什么、没有东西玩。”
奔着问题去,议出办法来。围绕印山文旅如何做出特色、村集体经济如何增收,村里会议开了一轮又一轮。期间党总支书记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东进长三角,南下珠三角,几乎跑遍所有的经济强村和产业特色村取经。在长沙县博士服务团的智力支持下,结合扎实的调研成果,江背镇的镇村干部将“超车点”定位在了丰富景区建设、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体验上。
陈满意说道:“他们在我们湖这边开展了好多文化活动,这个人气就慢慢的爆棚了,留下来住宿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
陈满意所说的湖边正是天玺湖,湖南地区首次引进来自荷兰的网红大黄鸭就是在这片水波荡漾的天玺湖。2023年,芒果TV“法医探案团”节目寻找拍摄地,村里积极联系对接,成功推荐了天玺湖上的闲置四合院,一百多万的节目播放量让印山村火了起来。为了让流量变“留量”,以天玺湖为起点,江背镇印山村开发了一条10公里精品旅游线路,包含红色教育研学、游乐园、民宿露营、非遗文化等文旅体验项目,延长了游客观光游玩的体验链条,也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产业的蓬勃发展。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受益是关键。村集体出资做好村落景区一体化建设,又引入第三方企业进行轻资产运营,把印山村的文旅资源盘活盘火。2023年,江背镇印山村游客接待量已超55万人次,假期民宿床位整体入住率超过了95%。村集体收入155万,全村文旅产业收入超3000万元。
印山村党总支书记刘罗仕介绍道:“我们印山村现在有汉牛牧场和麻姑井酒窖2家农业企业,民宿20家。以天玺湖自然风光为轴心,以红色文化熊瑾玎故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姑井酒窖、特色农业汉牛牧场为亮点,我们规划并自主运营村落景区一体化旅游线路,今年共接待党员团体活动达185场,目前收益已超35万元。”
美丽乡村的二次“蝶变”,契机在于旅,关键却在于文。妙笔丹青的国画、笔力雄健的书法、惟妙惟肖的竹雕、活灵活现的剪纸...12月初,在天玺湖畔,游人如织,一场精美的文化艺术展览盛大开场。来自江背镇的3名非遗传承人使出看家本领,带来100余件艺术品,非遗文化的魅力感染着前来观光的游客。
市民游客李女士说道:“这边文艺集市上卖的东西很多、也很丰富,感觉这个活动办得很精致,我自己也玩得很开心。”
产业发展不是空中楼阁,特别是对特色产业来说,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还需立足自身条件和优势。从天玺湖的文艺集市出发,不过5分钟车程,便能抵达麻姑井黄酒酿造基地。悠悠古井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印山村人,还催生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糯米黄酒酿造技艺。
长沙麻姑井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赖令说道:“我们企业从小作坊到现在有一定规模,要感谢政府,无论是在资金还是人力,都对我们都有一定的支持。”
小小的酒窖入口,内里却大有乾坤,千余个存酒小洞穴纵横交错、宛若迷宫,行走其间若有似无的发酵米香让人沉醉。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游客打卡地,23年“五一”假期,麻姑井黄酒酿造基地接待游客超过1500人次,旅游及特产销售超过16万元。
赖令还说道:“我们今年申报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学、文化旅游这一块也有进一步的规划,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结合,带动当地的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能兴一方业。文化的涓涓细流在村子里流淌,滋润着本土文旅资源的“田野”,也激活了农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让印山村“高颜值”之下的文化之美、历史之蕴浮现出来,不断增强游客粘性。随着壁画、印章文化馆、村史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馆等文化景点相继亮相,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也搭上了农文旅融合的快车,发展出“非遗文化+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江背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蓉说道:“我们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实施“村落景区一体化运营”模式,进一步盘活优势村级资产资源,运用市场化运营,打造‘特立故里 多彩江背’文旅品牌,挖掘竹雕、麻姑井黄酒、剪纸、快板、腊味制作等非遗文化,推进产业振兴、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