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薛秦
2023年9月,宁乡市德育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初中体验式班会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正式出版。历经十年,从无到有,从概念到一个课程,宁乡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团队,历尽艰辛,终于将一个理想变成了现实。
▲《初中体验式班会课程》正式出版。
2013年,宁乡市教育局在宁乡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县教育系统成立了10个名师工作室,来自煤炭坝镇煤城中学的刘令军老师,被任命为宁乡县德育名师工作室的首席。成立之初,工作室的首席和名师们都很迷茫,不知道到底要往哪里走,成立大会开过之后,足足有半年时间,没有开展任何研修活动,一个漫无目的的人,行走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首席刘令军老师就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我们要去哪里?
工作室的名称,限定了团队的研究范围。这是德育名师工作室,所以研究的是德育,不是课堂教学。刘令军老师一次与一位政教主任交流,他说:“德育为先,这句话往往在一线喊成了口号,属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的那种。但是……”他又说:“如果一所学校,真的把德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班主任将课表上每周一节的班会课都落到实地,学校政教处会减少很多事情,班级也才会实现真正的自主管理。班会课,应该是一所学校德育的主要施力点,但是很多学校的德育施力,都不在这个点上,多数属于无效施力、盲目施力,浪费了老师很多时间和精力。”
听了这个政教主任的话,刘老师猛然发现自己虽然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其实也没有真正去研究过如何上好一堂班会课,观察身边的同行,发现最不擅长做的事情竟然就是上班会课。
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从来不上班会课的。在班级课表上也有班会课的名称,但实际上班会课变成了文化课或者自习课。班主任是数学老师的,变成了数学课,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的,变成了语文课,或者班主任觉得那一天的作业比较多,就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种,开“变式”班会课。对于学生来讲,班会课就是开心好玩的课,班干部组织,主持人登场,变成了文艺汇演课,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有体验,也有成长,但主题松散,育人目标不明确,这样的班会课上多了,容易涣散班级纪律,带来消极影响。
第三种,开“说教”式班会课。班主任懂得班会课的用途,每周一节课都用来进行思想教育。也有课件,但缺少育人过程,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有具体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班主任在一线已经非常难得。
其实每一个班主任都知道班会课的重要性,他们之所以会在实践中走样,有两个因素:一是不知道如何上班会课,没有实用教材;二是班会课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刚刚开完不随手乱丢乱扔的班会课,走出教室门就将香蕉皮随手丢在地上,刚刚开完孝敬父母的班会课,回到家就对父母恶言相向,所以多开一节与少开一节区别不大。
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让刘老师内心有一种欣喜的感觉:既然学校德育需要一个明确的施力点,那么,工作室可不可以在这个需求上,发挥团队优势,为一线老师做一些开发性、研究性的工作呢?
思路豁然打开,于是,刘老师决定,工作室的研修主题为“体验式德育班会课程开发”,希望达成的目标是要为一线班主任解决两个难题:第一是构建一整套完整的班会课操作理论,解决一线班主任不知道怎样上班会课的问题,第二是用36堂班会课,为基层学校提供一个完整的初中学段的主题班会课程,包括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解决德育序列化、完整性的问题。
工作室主题确定以后,关键是如何找到一条路径,去达成出发时设定的目标,宁乡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在做“体验式德育班会课课程开发”时,走了两条路径:
1.概念——实践
刚开始的时候,工作所只有一个概念,就是“体验式德育班会课”,到底什么是“体验式德育”,他们自己也没有清晰认识和概念界定。
自己都无法讲清的东西,你怎么去进行推广?怎么去组织实施?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选择去学习。但工作室找了很多很多资料,发现始终无法破解老师们的疑惑。工作室想要的是:在具体的德育中,不说教,不灌输。但是,老师们从网上找到的班会课教案、课件,都是说教和灌输的。
于是,刘令军老师跟老师们约定,概念界定,理论体系什么的,暂且都不管它,先行动起来再说。刘老师率先行动,自己开发了第一堂体验式德育班会课是《爱是责任》。
作为一名男老师,普通话先天不足。《爱是责任》的教案写出来了,刘老师原本安排一名音乐老师来上,结果在活动开展的前一夜,那名原本接受了任务的音乐老师告诉刘老师,因为特殊原因,她来不了。刘老师一听,眼前一黑,差点跌倒在地。明天就要上讲台了,上课老师却告诉你她明天来不了。辗转打了好几个电话,没有一个人敢接,教案是刘老师设计的,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刘老师只好自己硬着头皮上讲台,在很多一线老师的思维里,男老师是上不好公开课的,因为男老师一般普通话不标准,形象呆板。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经历,居然直接促成了刘令军老师的第一次自我突破,不但打破了不敢上公开课的心理桎梏,而且由此开始吗,居然爱上了班会课,有很多次在上完班会课之后,他在朋友圈发的消息,都会这样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学生上班会课。后来又有一次机会,促成了刘老师的第二次自我突破,直接打通了全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班会课都可以上。
2.实践——概念
2014年,在白马桥街道中心小学任教的戴姣老师,给刘老师发了一个信息:我开发了一堂班会课,你能来听吗?刘老师马上回复说:什么时间上课,我过来。
这一次戴老师设计的班会课是《珍爱生命,安全出行》。整堂课以《以倒叙的方式还他一条生命》为载体,讲授了很多安全出行的知识。课听完了,刘老师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能不能就以朗诵这首诗为主体,其他知识传授的内容全部去掉。戴老师说,如果朗诵这首诗,两分钟就够了,一堂课40分钟,我怎么发挥?刘老师坚持:我们要做的是体验式班会课,因此所有关于说教的内容都必须去掉。
后来,戴老师冥思苦想,按照刘老师的要求,只保留了第一堂课两分钟的内容,然后进行发挥,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
若干年以后,谁也没想到,这一节课成了《体验式班会课程》中的经典课例,以《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为范例,工作室总结出来了班会课三大开发技术中的一种:放大对比。而《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也成为了戴姣老师的代表作。
在体验式德育班会课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做不下去了。于是,工作室组织所有人员开始学习,阅读班会课理论书籍,观摩别人上的班会课。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渐渐又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又接着去做原创开发,又去班级去做研课磨课。做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发现做不下去了,于是又去学习,阅读书籍和观摩别人……经历了无数个“行——知——行——知”的轮回,慢慢地,开始自己的理论构建。
工作室首先找到的是体验式德育班会课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给空泛的道德教育内容找到一个载体,使其具象化,变得可看见、可听见、可触摸、可感受。
宁乡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为找到这一句话,整整用了四年,一线班主任,为什么会在德育中一再地使用说教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了载体。刘令军老师的第一堂体验式德育班会课《爱是责任》,之所以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关键就在于我找到了《窗外》这首歌作为载体,有了载体以后,与学生的对话就会自然,爱情,本来是一个很空泛的内容,但这一个载体就让爱情这个内容变得具体,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变得可看见、可听见、可触摸、可感受。
在长期的研课磨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学员进行班会课的原创开发,工作室总结了体验式德育班会课的三大核心技术:放大对比、以小见大、创设情境。找到了体验式德育班会课设计的四类工具:图像类、音频类、文字类、活动类。
在实践中,通过总结和提升,体验式德育班会课程开发的理论框架,逐步成型,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后续加入的研发人员,通过阅读,就可以理解体验式班会课课堂结构和教案模型,知道原创开发要遵循什么路径,怎么去具体实施。而不是像工作室刚开始一样,一头雾水,两眼茫然。
十年磨一剑,十年来,宁乡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从未变更过方向,一直坚持做体验式班会课。终于,《初中体验式班会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正式出版。
《初中体验式班会课程》,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输入,进行价值塑造,学生在形成价值观之后,输出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外显行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工作室相信:一个有理想的人,必定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有开阔视野的人;一个有本领的人,必定是一个自信的人,有素养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必定是一个心怀宽广的人,有团队意识的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都是健康的人,积极进取的人,不会出现抑郁、自卑、极端、颓废、狭隘等心理障碍。而这也体现了我们坚持的理念:要用“建设”的方法来解决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把班级建设好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工作室的目标是:在一线班主任拿到《初中体验式班会课程》这本书以后,哪怕她(他)是一个新手,哪怕她(他)的教育能力不是很强,也能够循序渐进地按照工作室提供的方案,将一个班级建设好。
责编:刘飞
来源:宁乡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