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赫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头条
阅读:81399
2022-12-26 11:41:20

1、感染并不可怕

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新冠感染后主要体现:发烧、咳嗽、咽部疼痛、肌肉酸痛。少数患者有消化道症状,比如嗅觉、味觉丧失,轻度腹泻。

因为是急性呼吸道疾病,新冠病程大约为七天,很少超过十天。大部分体现在前三天出现发烧、咽痛、咳嗽症状,第四天症状减轻,第七天症状基本消失。如今,新冠疫情的病死率接近流感。所以,如果感染了,不必恐慌,居家,吃药,退烧。


2、吃什么药?

前段时间,网传一张“新冠吃药顺序图”,严正提醒:不科学!大家千万别学!新冠治疗要根据症状用药,而不是按顺序来服用。

哪些药不能混吃?哪些人不适合吃布洛芬?

科学用药,一张图get重点。

3、了解病程很重要

最近大家都比较关心,感染新冠病毒后,会有哪些症状,病情是如何演变的?有人疑惑,为什么已经退烧了,却感觉鼻子更堵了,咳嗽更重了?其实,这是康复的症状。那为什么感染新冠会全身酸疼?其实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在清除病毒,所以身上才会感觉到酸痛乏力。

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分析”后不再恐慌。


4、孩子发烧到40℃,急!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感染新冠会烧得很高,能烧到40℃。

​是的。医生介绍,儿童和成人感染后症状和病程有明显差异。发病快,少有肺炎。儿童感染者几乎没有潜伏期,感染即发病。初期症状是以发热为主,热型不定,但多数婴幼儿有高热表现。

家长对照“儿童新冠发病7日图” 了解症状不恐慌↓

重要提醒:3岁以内的婴幼儿,如果发热3天仍没有发热频率降低、热度降低,务必马上前往医院就诊。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退烧药怎么选?专家给出建议↓

6个月以上儿童:可选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

2-6个月之间的儿童:不适合口服布洛芬,最好储备对乙酰氨基酚。

2个月以内的儿童:不推荐常规退烧药,可通过物理降温,及时去就诊来解决。


5、 孕妇感染了怎么办?

很多新手妈妈开始担心孕期如何隔离、如果生产后感染病毒怎么办、以及还能不能进行母乳亲喂等问题。小编也有一个即将临盆的同事,她也难免恐慌。

给新手妈妈们吃一颗定心丸:孕产妇感染,与普通人感染,症状没有差别。孕妇感染,几乎不会传染给胎儿,因为有胎盘这层屏障。


6、家有老人

现阶段,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时刻面临被感染的风险。

如果家里有患有基础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不可擅自停药,可定期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药,或经医生评估后开长期处方,减少就诊次数。

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尤其预防感染引发的重症和死亡效果非常显著。除疫苗接种曾经引发过严重的过敏反应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都应该考虑接种疫苗,尤其是在目前这种疫情流行强度比较大,传染源比较多的情况下,之前认定不宜接种的老年人应该重新请医生进行评估,进行新冠疫苗接种。

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如果是已完成全程接种的老年人,在满6个月后,可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7 、出现这些情况,马上去医院

一般轻症居家医学观察,重症及时去医院治疗


8、同住的人该怎么办?

最近,有不少家庭都是好几口一块中招,只有1个人是阴性的。这个人要负责伺候全家人,网友调侃是“天选做饭人”。同时应该这样办。

①阳性感染者尽量不与家庭其他人员接触,进入家庭公共区域佩戴N95口罩。

②同住人与阳性感染者接触时,应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与其保持1米以上距离,做好手卫生。

③阳性感染者隔离房间外可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交接处。

④处理污染垃圾时,共同居住人应该应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将污染垃圾投放至社区指定投放位置。

⑤最好独立厕所,如果用同一个厕所,则每次使用后消毒一次,并且加强开窗通风。


9、家庭卫生清洁与消毒

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尤其注意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用区域的通风。

加强家庭成员手部卫生,准备食物前、饭前便后、摘戴口罩前后等应洗手或手消毒。

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清洗和消毒,可选择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至30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方式消毒,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清水冲净。居家隔离治疗的感染者个人物品应单独放置,与其他成员分开洗涤。


10、“阳”过何时可以上班?

感染并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病死率接近流感。基本无新冠后遗症。

该吃什么药,你知道了;发病7天的具体症状,你知道了;家里有孕产妇、幼儿、老人的,该注意的你都知道了;家里如何消杀,你也知道了。那你还怕什么?感染并不可怕!


责编:姚林利

来源:赫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