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湖南宁乡:年轻职业烟农接起产业振兴重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乡村振兴
阅读:380581
2022-07-27 15:00:1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先强 朱珺

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湖南宁乡市的烟叶产业展示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促进乡村财税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近年来因为疫情等影响,回乡种烟比在外务工更方便、收益更大,烟叶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年轻人想法多、脑子活、接受能力强,年轻职业烟农比传统老烟农更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敢想敢干,善于多元化经营,逐渐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新榜样。让我们走近这些新型农民,倾听他们成长的故事。

▲年轻职业烟农正挑起宁乡市烟叶产业发展重担。

回家尽孝和打拼,3年赚钱20万元

采访对象:喻家坳乡喻家坳村8组卢勇。

35岁的卢勇,已种烟3年。他从北京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曾在长沙电脑城一家通信公司务工两年多,之后与同学合伙办过钢化玻璃厂,为政府机关开过一年车,又受聘当过4年辅警。那他为什么又将眼光瞄准了烟叶种植?

原来,卢勇的父母种烟叶多年,烟叶算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他父亲不慎出车祸,受伤严重,他只得回来和母亲一起打招呼。父亲成了残疾人,母亲身体也欠佳,车祸对他家打击很大,家中有需要照顾的伤病人,还有几十亩烟叶需要打理。

一番思量后,卢勇决定回家尽孝和打拼。于是,在喻家坳村种烟队伍里,多了一个有大专文化的新手。他接手的第一年,家里种了30多亩烤烟,第二年增至52亩,第三年即2021年增至58亩,还年年种植了烟后稻,晚稻亩产能上400公斤,算算账,3年赚钱共约20万元。

“刚开始种烟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田土流转租金实际是按每亩150公斤稻谷计算,机耕等成本约需每亩400元,面积越大请工越多,田间管理越难。幸好,有舅舅帮助我搞管理,让我有了扩大规模的底气。我舅舅是一位每年种烟10多亩的老烟农,还在本乡金醇烟叶专业合作社当技术员。”卢勇说,“我信心满满,2022年把附近适合种烟的农田都流转过来了,共种烟68亩。从现在采摘和烘烤情况看,效益应该不错,年纯收入水平将超过前几年,今年能赚10万元以上。”

卢勇从不赌钱打牌,因种烟技术过得硬、产量质量效益突出,加上孝心誉满乡里,2020年被聘为村后备干部并入了党,2021年初又在村支委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总支委员。

参加过联合国维和行动,辗转当上“种烟老板”

同样是35岁,家住横市镇金丰村的杨志杰,从华中科技大学成人大学获得了经济管理专业大专文凭。他曾当兵5年,在非洲参加过联合国维和行动。条件艰苦难不倒“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中国维和战士,杨志杰与战友们忍受炎热潮湿,还要时时提防蚊虫、毒蛇和蝎子的侵扰,圆满完成两年的维和任务,留下和平之旅飒爽英姿,为国争了光。退伍后,眼界开阔的杨志杰曾到湖北武汉市搞广告制作安装多年,也承接过当地建筑工程小项目。

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家庭却遭遇变故。杨志杰因为与妻子离异,儿子归他抚养,负担陡然加重。为方便照顾儿子,他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总支委员。以前家里没种过烟,作为村干部,他决定带头当规模种烟示范户。2021年是他第一年种烤烟就种了50亩。他父亲多年都在建筑工地打工,仅农忙时能帮点忙,而母亲是重度残疾人,所以种烟就靠杨志杰一个人。

肩负村干部职责,杨志杰坦言自己其实是抽空种烟,请人种,自己只当“种烟老板”搞管理。他说自己参加了宁乡烟草分公司和镇政府、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学习及现场培训,生产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技术人员都会服务到田间地头,如烟叶如何盖膜移栽、病虫害如何防治、专用烟肥如何施用等,技术人员比他操心都多。

平均亩产高达150公斤,烟叶卖了好价钱,杨志杰旗开得胜挣了15万元。对于这样的好成绩,他感到了成功的喜悦,乡亲们也都投以羡慕的目光。烟叶卖完后,他便买了一台耕田机。2022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到60亩。说起种烟,杨志杰脸上露出笑容:“今年我多种烟叶,就是想收入再多增5万元!”

当父亲的种烟接班人,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虽然刚过30而立之年,但职高毕业的杨哲与父亲一起种烟足有8个年头了,对于种烟他知之甚多,经验丰富。在横市镇金丰村,他现已54岁的父亲杨方雷,从2006年开始种烟,时间长达15年,平均每年有30多亩。原来是父亲当家,近两年由杨哲接班,种得最多的2020年有124亩,亩产烤烟175公斤,2021年因天灾影响,面积和产量略减,每亩仍有150公斤的高产量,成功申报了年种烟100亩以上的“家庭烟叶农场”。由于年纪轻、肯吃苦、懂技术、善管理,杨哲已成为拿证的新型职业农民。

对比父母种烟的艰辛,他体会到烟叶生产的巨大进步。新时代烟农既要懂技术,也要会经营。曾在建筑工地开过两年塔吊的杨哲,头脑灵活、勤于思考,利用家里的耕田机和收割机,参与当地烟叶和水稻专业化服务,承包翻耕、起垄、收割等生产环节的机械作业,努力减工降本。他2022年将烟叶种植面积增加到140亩,利用自家机械优势及早翻耕冻坯,早作打算提质增效,如今烟叶丰收,他和家人正忙于采摘和烘烤,种烟效益在当地将遥遥领先。

家有楼房和小轿车,夫妻同享“种烟自由”

廖冬旦出生于1981年,李意辉出生于1985年,是横市镇金丰村一对“80后”夫妻。廖冬旦从职高烹饪专业毕业,曾在酒店务工5年,还到北京搞过园林绿化。其妻子李意辉则是内蒙古大学毕业生。8年前因廖冬旦的父亲病重,夫妻俩回来给父亲打招扶,从那时开始种烟,每年最少30亩,2021年多达64亩,2022年保持种烟50亩以上。

夫妻俩接受采访时异口同声“种烟自由”,虽然忙碌时较累,需请少量工,大部分的利益包括工钱都归己,去年赚了约15万元。文化水平较高的李意辉爱钻研,自家种烟管技术,也是横市第一个试用银黑膜的烟农,成功后在全镇推广。他们家种的烟叶病虫害轻,农事技术操作很到位,年年收益高于乡邻。

家有楼房和小轿车,现在廖冬旦、李意辉夫妻俩养育的大儿子13岁、小女儿10岁,又即将迎来第三胎。2022年是他们“造人”和“产烟”的“双丰收”喜庆之年。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种烟理念越来越先进,通过推进专业化服务、机械化作业,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种烟越来越轻松!年轻职业烟农加入烟叶产业发展,接起产业振兴重担,将有利于稳定烟农队伍,推动烟叶产业更高质量更快发展。  

责编:刘飞

来源:今日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