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风雅石鼓 | 我国古代书院的由来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头条
阅读:34397
2022-05-17 08:55:21

编者按

我国的古诗词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在石鼓书院12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以石鼓书院为背景的古诗词。今日起,本报邀请本土文化学者刘洁开设《风雅石鼓》专栏,通过解析古诗词来探寻这座千年书院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底色。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探寻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书院文化毫无疑问是独树一帜的奇观,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思想史、哲学史上都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院名称的由来,宋代学者王应麟《玉海》中解释:“院者,周垣也。”指用一圈土墙围起来的一个藏书之所,类似图书馆。这类书院始见于唐。如玄宗时的集贤殿书院、丽正殿书院。书院由图书馆向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构的私人讲学之所的转变,其必备条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推广,私人藏书的增多,从而促进求学方式的转变。再加上朝廷实行科举,“学而优则仕”风靡于世。最后是中唐以后,天下大乱,官学荒废,而山间幽静之处为儒佛道积书讲学营设书院带来了机遇,由此完成了书院之名由图书馆向学校的转换。

由唐朝开始,到了宋代,书院发展达到了鼎盛。之后经历元、明、清千年的发展,书院得以遍布除西藏之外的中国所有省区的城镇与乡村,数量至少在7000余所,对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书院又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甚至意大利那不勒斯、美国旧金山等欧美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全国众多书院发展历程中,衡阳的书院文化历来享有极高的地位。清代曾国藩在《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中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以肃岳故也。”

唐代中期,邺侯李泌赐隐于南岳烟霞峰下读书论道。李沁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相,历经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个皇帝,辅佐朝政,屡建功业,又屡屡辞官隐居,在南岳归隐长达12年。他以读书为乐,居处建“端居室”,藏书极为丰富。后来韩愈游历南岳时,诗云:“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端居室”就是后来的邺侯书院,这是衡阳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所书院。其贡献是开创了衡阳书院文化的先河。自他以后,一代代读书人创建了一个个著名书院,润泽了衡州大地的千年文脉。

邺侯书院只是藏书之地,仅供个人及家族成员及朋友的读书之地。真正具有民间教育功能作用的书院的开始,还是后来名列宋代四大书院的石鼓书院,这也是在衡阳众多的书院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书院。

石鼓书院始建公元808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1200余年,是中国书院文化的典型代表。明朝陈凤梧在《石鼓书院》诗中写道:“岳麓湘西石鼓东,前贤遗迹两山同”。自宋初到清末,石鼓与岳麓两书院始终是湖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在传播和繁荣湖湘文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基地。

元代诗人李处巽曾诗云:“方今海上四书院,鹿洞睢阳并岳麓。若论地秀多贤才,石鼓山明江水绿。”石鼓书院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风景独特。因其三江合流之处、临江负险、群峰环拱、山水秀丽的特色,素以“湖南第一胜地”而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多有描述。“山为一郡最佳处,地以七贤得胜名”,“地势嵯峨迥不如,寰区惟此四名庐”。

“地固以人灵,人亦因地聚”。由于石鼓书院的独特自然风景以及人文特色,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以石鼓书院为背景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这座千年书院留给我们的精神底色,首创新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开创精神;不断求索创新的求新精神;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已任的民族精神;敬畏自然向往山水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超脱精神。

笔者从后续将从历代文人留下的众多诗词中选取一二,一起来探寻这座千年书院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底色。

作者:刘洁

责编:罗亮华

来源:中共石鼓区委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