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桑植改革丨桑植县合群村: 探索“村社合一、党群连心”模式 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时政新闻
阅读:36688
2022-05-11 18:59:38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前进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桑植县用足用活改革关键一招,统筹抓好全县各项工作,推动改革接续递进,改革成果不断深化。即日起,《时刻桑植》推出《桑植改革》专栏,展现我县改革动态、成果,推广改革经验、典型,探寻改革路径、办法,坚定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桑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保障,以改革实干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推出第一期《桑植县合群村:  探索“村社合一、党群连心”模式  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突出党建引领,坚持以党支部为“主心骨”,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龙头,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思路,把合作社、产业基地、生产资源、农户和市场紧密串联起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以前的“零基础、零资产、零收入”跃增至2021年的108万元,144户贫困户510人于2018年全部实现脱贫,走出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村社合一”发展新路子,助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支部建“链”,党建引领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


坚持支部建在产业链、组织生活融入产业链、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

一是“党支部+合作社”统一谋划。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两委”成员带头领办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扶贫工厂等经营主体,在合作社框架内谋划全村产业,由村“两委”统一规划建设、流转土地和生产经营。党支部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议事等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引导全村党员和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教育、增收入。

二是“党小组+生产基地”分类经营。将37名党员划为4个党小组,分别联系特色养殖、优质稻、黄桃、丑柑四个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实际构建不同合作经营模式。其中,优质稻基地以集体承包形式流转1003亩;黄桃、丑柑基地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1500亩。

三是“党员+农户”组织生产。开展“就近联、身边带”党员先锋活动,每名党员就近联系1—3户农户,党小组成员带头以承包土地、入股、投入劳动等形式参与到产业基地之中,与农户形成结合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党员后备力量,近5年陆续吸引13名年轻人返村创业,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生产能手。



科技赋“能”,因地制宜把特色农业发展起来


注重产业的精准定位,依托科技提升生产经营效益,着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一是因地制宜找准路子。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指导,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明确“山上养羊、山间种果子、山下种稻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将优质稻作为先期主导产业,发展优质稻700亩,实现年均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年均创收100万元以上;生态养殖带动13户农户人均增收1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跟进发展黄桃、丑柑产业,对接绿航果业、果秀食品等企业,规划建设黄桃加工厂,形成“主带特、短促长、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积极推广实用技术。把专家请进来,开展技术培训50多次,全村1500多人次参加培训,覆盖率达100%;同时,积极组织本村技术能手走出去,到外地学习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建立统一供种、供肥、供药、加工、销售“五统一”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确保全过程无公害无污染。成立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配备最新式的插秧机、收割机、碾米机等设备;在黄桃基地铺设6条轨道运输机,推动农网改造、通信基站、安防监控等基础设施向产业基地延伸;建设扶贫车间,投入300万元建设集收储、烘干、加工于一体的优质大米加工厂和投入120万元建设菜籽油加工厂。注重生态集约发展,把养殖业产生的牲畜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培育优质稻及果蔬,优质稻及果蔬基地套种黄豆、红薯等,并将农作物秸秆用于喂养牲畜,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品牌支撑拓展市场。注册和生产的“七眼泉”生态香米32项检测指标全部达标,成功申报国家绿色食品一级认证,为张家界市水稻产业首例。参加湖南“一带一路”绿博会,开展优质农产品(北京)产销对接活动;充分利用众筹众扶电商平台和网红直播带货活动,不断拓宽生态产品销售渠道。依托白族文化特色,自2017年起连续举办“栽秧会”和“开镰节”农耕文化活动,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利益互“联”,共建共享把合力致富带动起来




坚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份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集体经济利益联结原则,引导村民共同劳动、共同创业。

一是建立“一园三金”的农民增收机制。依托产业基地,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入股有股金、流转土地有租金、务工有薪金。优质稻基地采取土地租赁方式流转,按照每亩400元标准支付租金;黄桃和丑柑种植基地采用土地入股方式流转,70%收益用于入股分红;实行组织化生产和劳动积分制管理,2021年全村在产业基地就业人数达210人,计工3.2万余个,村民务工总收入超过207万元。

二是建立村民共享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村级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设立并免费运营“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老人照料中心”,结合“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工作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纳入务工积分管理,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为村民补助100元缴纳新农合资金,扶贫工厂、家庭农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照顾就业。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奖励办法,在当年村集体经济净利润中,按不超过20%的比例提取奖励资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村民进行奖励。

三是建立互帮互助的网格帮扶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把党员和能人分成4支队伍,每名党员联系1个贫困户,专门负责一个片区内的政策宣传、纠纷调处、济弱帮困等工作,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已带动57户161人自主脱贫、勤劳致富。


责编:张雪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