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一出好戏《翦伯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桃源
阅读:49945
2021-12-08 15:32:3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8日讯(郭婧 张铭齐12月7日晚,经过多次打磨提升,大型现代汉剧《翦伯赞》在桃源县文体中心隆重开演。

该剧邀请国家级编剧汪荡平、孙海云夫妇进行剧本创作,由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国家一级演员王阳娟带领省内顶级主创团队、桃源县汉剧艺术团本土演员领衔演绎,重点讲述翦伯赞受周恩来举荐,为冯玉祥讲授历史课,结下深厚情谊,留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一段佳话的故事。

“简”而不凡,爱家爱国,书写大义

《翦伯赞》主要场景在于翦伯赞和冯玉祥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扶、相帮的过程,主线突出,立意却不简单,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统战剧目。

《翦伯赞》剧照

统战文化是以“和”为核心,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融合文化和炎黄“根”文化等为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目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生产生活环境。

翦伯赞依靠“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不断推进统战工作。他与冯玉祥虽是一文一武,但体谅包容,以和为贵,共生共赢。共同的爱国是这台戏的思想根基,正因为有这一共同的思想将翦伯赞和冯玉祥变成了一个情感的共同体。

《翦伯赞》中的故事激发观众主人翁意识,切实让群众感同身受从而推动统战文化的传播,它通过艺术手法,很好地进行了统战思想宣传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博”在胸怀,专注角色,用心用情

该剧从立意到演出历时2年多,桃源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全戏封闭式训练4个多月,涉及主创、编导、演员、剧务等120多人,大家都以最大的专注力,牺牲小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

为求艺术真实与事实的统一,主创团队多次去翦伯赞故居现场采风,不断从重温翦伯赞的事迹和生活环境中,体验他的爱国情怀与统战情结,并通过实地探索,不断现场琢磨时代历史特征,包括服饰、造型、道具等。

主创人员在翦伯赞故居采风

所有演员,无论是现已74岁饰演翦伯赞的桃源县汉剧艺术团老艺术家肖昌明,还是作为群演的惠字班年轻一辈,大家都认真钻研,通过反复查找角色资料将自己代入时代和人物中,不断琢磨,不停训练。剧中角色人物形象鲜明,剧情冲突张力十足,演员们唱腔清亮、词曲悠韵,演绎出了贴近实际、吸引观众的真情实感。

自首演来,《翦伯赞》获誉无数,在常德市艺术节荣获“新创大戏优秀剧目奖”,参加湖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并入选第七届省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今后更将不断打磨提升,全力冲刺“五个一”工程奖。

“暂”却不断,涅槃而来,渊源绵延

《翦伯赞》是传统常德汉剧演现实历史题材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创新,对地方戏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常德汉剧又名武陵戏,是一个有五百余年悠久历史的地方大剧种。它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洞庭湖滨、湘西北以及鄂西南等地。五百载传承发展,具有浓郁的武陵地域文化特色,其声腔丰富,昆、高、弹三腔并存,以弹腔为主,兼演部分高腔、昆腔。亦是国粹京剧的声腔起源,在我国戏曲文化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影响和贡献。

年轻演员认真排练

《翦伯赞》根据桃源话自身的特点设计了唱腔和正音,多用汉剧高腔。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高腔已于2006年5月正式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民间流传和受众逐渐减少,发展一度遭遇瓶颈。

《翦伯赞》作为一个窗口,让沉寂一段时间的桃源传统戏曲走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过培养一批年轻、有志的汉剧演员,以老一辈艺人传帮带的形式,打破断代危急,并以《翦伯赞》为契机,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传统艺术,打开地方戏曲艺术发展新局面。


责编:谢瑾

来源:桃源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