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爱了爱了!芦淞区这些服务“实在暖”!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头条
阅读:22493
2021-11-15 09:39:30

      今年以来,芦淞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发挥街道(镇)社工站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的优势,链接汇聚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创新开展“资金+物资+服务”救助,让困难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补齐短板弱项

搭建社工精准帮扶矩阵

      家住芦淞区庆云街道王塔冲社区的易国华老人多年前瘫痪在床,是庆云街道社工介入社会救助项目的服务对象。前不久,老伴儿发现易国华长了褥疮,就打了社工汤喜玉的电话。随后,汤喜玉联系社区医生一起上门探望,及时对褥疮进行了处理。老两口说:“社工经常来家里看望,或打电话询问有什么困难,我们感到很踏实、很心安。”汤喜玉告诉记者,他们会按照老人的需求对接资源,或送物上门,或开展相应服务,多层次、宽领域地为救助对象提供帮扶。

      一套常态化的帮扶机制背后,蕴含着芦淞区从基本兜底保障向精细化、专业化迭代升级的转变。芦淞区民政局在实践中发现,服务力量不足、服务精准度不够、服务不可持续,成为阻碍当地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如何打通堵点、消除痛点?

      近3年来,芦淞区一方面建立区级社工总站,在8个街道(镇)建立社工站,为每个社工站配备两名社工,开展政策咨询、宣传服务,以及对社会救助对象及家庭进行核查、评估、回访等;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孵化培育等方式培育分领域社工以及社会组织,将特殊困难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转介给专门领域的社工,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服务。

      芦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来说,就是将“全科+专科”的社工服务矩阵纳入全区社会救助大网络,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资金+物资+服务”社会救助,用心用力用情为困难群众解难事、办实事,让每一位服务对象都能享受到精准舒适的服务。

凝聚社会合力

贯通各类资源参与渠道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搭建稳定的社会救助服务资源平台,是拓宽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关键所在。

      芦淞区从实务层面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根据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组建了由社会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法律从业者、家政人员组成的多元化服务队伍;二是链接整合辖区慈善会、慈善超市、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资源,搭建动态救助资源库和需求库,为救助对象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三是通过对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提升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激活志愿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力量,确保社会公益力量广泛参与到救助工作中。

      芦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广泛宣传与务实行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也非常关注支持社工服务。近两年来,培育了14家社会组织、48支志愿服务队伍、3000多名志愿者,他们已经直接参与到社会救助服务中来,让政府部门唱的“独角戏”变成了社会参与的“大合唱”。

      挖掘整合爱心资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工+社会力量”介入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为了提升服务的专业性,芦淞区各社工站不仅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基础培训和服务经验分享,还重点解决了需求与供给如何匹配的问题。株洲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了芦淞区乡镇社工站建设项目,该机构负责人王鹏介绍,芦淞区发挥区社工总站的平台作用,广泛链接社会爱心资源,推动辖区内多个商场、超市辟出一角,设置救助点或爱心慈善超市,通过爱心募捐、闲置义卖、积分兑换等多种形式,将社会关怀延续到政府公共服务尚未周全的角落。通过提升困难群众需求与爱心资源的匹配度,实现社会救助服务的可持续、效益的最大化,让救助对象真正得到实惠。

满足个性需求

提升精准救助服务质效

      宏观层面的机制建立后,微观层面的服务落地是重点。贺家土街道社工站站长曹婷说,他们立足困难群众个体需求,从物资帮扶、家庭生活、心理支持、网络建设等方面发力,促进救助对象自助自立。街道今年启动“太阳花”社工介入社会救助项目,对近400名因病致困、高龄独居、困境儿童等群体,定期开展探访慰问、心理疏导、代买代办等服务。

      贺家土街道大园社区的低保对象曾某因中风瘫痪在床,需要营养补充、出行帮助、健康服务等支持。社工站通过救助资源库配置,定期送去牛奶、大米等生活物资,联动志愿者为他代办事务、协助外出,还针对他的医疗需求提供爱心药卡免费康复服务,联合心理咨询师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增强融入社会的信心。后来,曾某主动捐赠书籍回馈社会,主动捐款帮助其他困难群众。

      如今,类似这样的社工服务项目,已让芦淞区更多群体受益。

      社工专注为救助对象中的困境儿童开展“预防—缓解—发展”三级功能阶梯服务,开设“求助热线”“悄悄话信箱”,为困境儿童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心理支持、家庭关系调解和学业辅导等服务。

      社工专注老年人群体,通过五张精准识别服务量表(家庭情况收支量表、家庭成员情况表、心理情况表、服务需求表、服务开展协议书)界定帮困人群,厘清帮困边界,实现缓解照护者压力的目标。

      社工还专注广大残疾人朋友,开展自信心恢复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类、支持类小组活动,帮助对接技能培训与就业资源,有效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性。

      芦淞区以专业社工为引领,构建社会救助联合体开展立体帮扶,不仅破解了以往社会救助中柔性不够、程序繁琐等“痛点”,还更好地满足了困难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救助需求。去年以来,全区各街道(镇)社工站开展摸底排查、政策宣传及代办等服务6000余人次,链接的各类爱心资源已直接惠及困难群众8000多人。

责编:彭姝偲

来源:中国社会报、芦淞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