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循着心中的火光努力向前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文创浏阳
阅读:44258
2021-10-04 12:17:21

循着心中的火光努力向前

文|尹豆 

浏阳吴震,身在宦海,心系书房,勤于笔耕,时见华章。以为学不作媚时语自律,以士不可以不弘毅自勉,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励。近年随笔汇成“浴风”一集,很值得关注。——丁东  历史文化学者

我与吴震先生至今缘悭一面,但读完其新著《浴风集》,一位经世以致用、博学而善思、趣雅而品高的楚地智才形象扑面而来。书中既弥漫着对文化与思想的执着,也渗透着对治国与理政的省思,更难得的是通篇贯穿着对天人之际的孜孜拷问与求索。正所谓“胸怀公义,心向林泉,幽怀岂顾俗尘碍”!——刘军宁  著有《保守主义》

这本《浴风集》,书名取自孔子点赞曾皙的人生理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一生致力于匡时救世,而心底里向往的是诗意的生活状态。“浴风”锦句影响着后世两千多年的读书人,包括本书作者吴震先生。吴先生是我的故乡湖南一位早年由杏坛而入仕途的兄长,读完此书,湘地的美景风物、世态人情以及文化人的情趣扑面而来。这些文字为作者多年读书、思索、观物、察世所得,我感佩的不仅是其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更是因为在枯燥的案牍间、繁琐的事务中,作者一直葆有赤子心和文人气。——十年砍柴 文史学者、作家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曾在作者的个人公号《浏阳河畔读石斋》上刊载过。吴震先生坚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持续发言,此亦可见其赤子情怀与书生本色,从教书育人到为官一方,不因岗位变动而稍减,不因世道因循而苟且。他爱文学,爱文化,爱百姓,爱家乡,一草一木总关情,是谓仁者爱人;他是满腹经纶的儒士,也是恪尽职守的君子,正道直行,知行合一,是谓勇者无惧。某种意义上,本书可视为作者杏坛中的追忆之述,仕途上的收官之作,心灵上的寻根之旅。——石扉客,前媒体人,现执业律师

(感谢丁东先生、刘军宁先生、十年砍柴先生、石扉客先生鼓励鞭策。感谢好友尹豆先生赐序。读石人2021年10月3日识)

读罢《浴风集》,掩卷起身,西边早已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初夏的晚风轻拂,我揉揉太阳穴,脑海里不由得想起宋人临川先生《游褒禅山记》里的句子,“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把阅读比作旅行的话,我觉得吴震先生的《浴风集》就是一个有着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旅目的地。只是,没有志与力而又随以怠,则不能至。

确实,读懂《浴风集》,需要对古今中外很多领域的经典著作比较熟悉,尤其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思辨能力。我的学识浅陋,读起来自然是比较吃力。但是,即便没有这些基础你若真正有心静心慢下来,不带功利目的地坚持读下去,于人生于事业想必也会大有裨益的。

读《浴风集》,我首先不禁为作者经典之精熟、涉猎之广博所叹服,更为其行文之不羁,观点之犀利、见解之接地气通人性而激赏共鸣。

一般来说,写作是孤独的,写作也是一场苦旅,但我整个集子几十篇文章读下来,从标题到正文,竟然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孤独而辛苦的。我猜想,作者大概是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之后,再欣然提笔,那豪情,简直是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样子。一纸铺陈,文思喷涌,闳中肆外,海垂云立,有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畅快。思想和文字在这里拔节生长,葳蕤生香,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光明干净、清贵脱俗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居住着自尊、理解、同情、善良、真诚、推己及来往着老聃、孔夫子、庄周、康德、黑格尔、叔本尼采、海德格尔、鲁迅、王元化、刘军宁、刘小枫……在这里你可以鸟兽草木诗中识,可以幽怀岂顾俗尘碍,可以如梦乡愁入画来,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风之草上识君子,可以威而不猛恭而安,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依于仁而游于艺,可以野马绝尘任逍遥……

在作者苦心孤诣营造的精神世界里浸淫久了,我竟然似乎有了一些感悟,或者说是阅读心得吧。清人张潮讲读书有三重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是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我不知道我在哪一个境界。但我将这本集子,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地阅读,通过下蛮功用苦功,竟然仿佛也触摸到了作者文字背后的东西。除了对家乡炽热的爱,对假的深深厌恶,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还有什么呢?求大道、知天命吧。人生海海,指引作者坚持阅读、坚持思考、坚持写作的精神火炬大概就是寻找凡俗庸常与宏大精深之间的相通相契,这应该也是作者阅读和写作的出发点及归宿吧。

因此,作者不断将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与自己对经典的体会融会贯通,且相互佐证,相互启发、相互提升,既是自已在践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也想让读者明白,经典学习不是高头讲章,它与做人做事不能两张皮。

《依于仁而游于艺》特别能体现这点。作者从两位年轻朋友的业余爱好说起,想到孔子依于仁而游于艺的人生主张想到人生无趣的人要他开创生机勃勃的工作局面只怕很难,便愈发地觉得孔圣人这一主张至今也极其具有践行意义的实用价值。认为这给了我们一个让内心世界更加丰盈润泽,避免干枯无趣的努力方向。更让人觉得通人性有温度的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和一个单位的负责人,作者却不赞成把加班加点的应急状态弄成工作常态,这不正是作者在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像作者所推崇的那样,做个仁爱的人吧,因为仁爱不只是人世间最美好词汇的浓缩,更是我们培育一切高尚道德和各种正向能力的基础;像作者所主张的那样坚持强身健体学习琴棋书画注重心灵建设做个灵魂有趣的人吧,因为干枯无趣的灵魂只会让人感到面目可憎,丰盈润泽的内心世界才会让人若临秋水如沐春风。

《闲话君子有三畏》一文从与一个年轻人聊天说起,提到孔子所言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联想到浏阳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鞭炮烟花的境遇内地多地禁放时,出口却出乎意料地好,在作者看来,这也是天命。确实,积极理解,天命就是客观规律,就是世间正道。《尚书》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知天命畏天命就要顺乎天而应乎人。说到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者认为有两点值得警觉,一是不要俨然圣人,不要妄称经典。吉林省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贺电新著《平安经》最终结局就是一个例子。还有一点就是对经典也不能盲从,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书也只是书。即使是圣人之言也绝非一句顶一万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真理。这些思索都密切联系实际,不凌空蹈虚,不正是印度哲学家克利希那程尔提所主张的,不要让精神徘徊在渺小的事情上,而是广阔地、宽深入地对待一切事情并因此而探索和发现吗?

将《威而不猛恭而安》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几篇结合起来看,更能体会到作者阐释经典以求经世致用的良苦用心。作者从童年的印象说到“礼之用,和为列举了整治农村空心房、整治办公用房超标等事例。作者思考,面对大环境怎么才算“和为贵”,那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威而不猛恭而安”。作者的体会是既严肃认真地推进,又不疾不徐,不搞争先恐后层层加码,而是出自内心的忠诚负责,接地气通人性因地制宜顺乎自然地开展工作等等。这类思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从经典里汲取智慧,提升思维维度,跳出问题产生的层面,站高一步,把人生长河看远,把个人名利看淡,许多看似难解的复杂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为学不作媚时语。作者特别推崇并努力践行庄子的批判精神、自由思想和反省意识。在《三省吾身近澄明》里作者回忆当年自己带高三毕业班时,两件让他心不安多愧的事。这两件事一直如芒在背二十多年,从中反省,并对自己人生产生了积极意义,那就是牢固树立了两个理念。一是人格平等,尊重人,看不得居高临下、以上压下,看不得仗势欺人、盛气凌人;再一个就是程序优先,公私分明,看重公开和监督,最怕以信任代替监督,最怕以实质正义损害程序正义,在《最怕山高我为峰》里,作者对浏阳河边湿地公园生硬植入“法治文化”大煞风景的粗蛮做法,十分愤慨,禁不住发出追问,“这是谁的主张,经过了怎样的程序,谁有权力批准,“怎么下得了手”,这可是全体浏阳人的母亲河啊,又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的私家物件”。毫无疑问,这些追问和批判着眼未来,着眼进步,怀着一种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怀和责任,出于对有些古井已湮没有些古墙会毁有些没良心的钢筋水泥可能还要覆盖我们更多的记忆吞噬我们更多的乡愁的惧怕和担心;也出于对家乡那条惊艳了张若虚的浏阳河一轴画卷两岸风景沧笙踏歌静水流深的无限怜爱啊。其实,在《治大国若烹小鲜》《余食赘行实可恶》《圣人听讼犹人也》等很多文章中都有这种因为看到权力任性,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的切肤之痛。

由于根植于浏阳人特有的血性,又深受经典的滋养,因此作者笔下的文字自带生气,金句频出。《野马绝尘任逍遥》里:“人类文明如果有许多重要标志的话,批判精神应该就是其中最突出鲜明的一个。”“无论大小,无论类型,任何一个社会生态,它要是能容得下批判精神或者说容得下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这个生态就是健康的,就是有希望有未来的。”《全局就在局部中》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要专注局部,创造陌生的经验。”《恰如北辰众星拱》中:“很多时候很多地方的行政文化‘酵母’和‘脐血’携带着十分显眼十分顽固的封闭懦弱的基因一不愿不敢不屑对过去有过大作为有过深影响的人物及其事功怀有应有的敬意。”《此心安处是吾乡》中:“只有孤独寂寞才是心灵自由放飞的天地,喧嚣热闹不是。”《与其狂也毋宁狷》中:“如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那么只能做到勇于进取有所作为的,与只能做到坚守底线、有所不为的,同样值得作者认为,“进取不仅需要能力和勇气,也需要时代条件,条件不具备时,要做到守节无为其实也不容易,同样足够的勇气。”“在其势威猛疾厉的潮流面前,固守常识守中庸,固守底线,克制自己不跟风,自觉抵制集体亢奋不是不负责任不敢担当,而是一种“高贵的消极”。《站看说话不腰疼》里的“三个转变”,“要从原来机械冷漠的行政治理转变为更加通人性接地气的实事求是的治理;从原来随意性极大的反复折腾的运动式治理转变为更加稳定可知程序化制度化治理;从原来权力任性、封闭运行的治理转变为公开、制衡和监督无处不在的治理”。《学史增信自思量》里的三点认识,“崇高信仰根植于自觉便有着比自发更厚实、更稳固的思想基础”“崇高信仰虽有利于信仰者自身命运的展开,但崇高信仰者的目光是向下的、姿态是谦的,其信仰的根本是为大众的”“崇高理想确立以后,关键在践行,一定要树立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不能让崇高信仰成为高头讲章"。这些个性鲜明、含义隽永的句子,不时让你眼前一亮,让你觉得,读它,对得起你的时间。

我还有一个发现,作者用近乎白描却又饱蘸深情的笔法写人物,寥寥数语,人物形象却让我印象深刻。唐江老师慈雅温润如玉;潘颂华老师有古君子之风;沈博爱老先生能写会画,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依然笑对人生。特别是代明先生,被作者视为生命中的贵人和人生成长进步的精神导师。读完《友直友谅友多闻》,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气场,他的一身正气、一身虎气、一身朝气。“昆山有玉,玉在其人。”前不久一位来自浏阳的长者很坦率很诚恳地跟我说,浏阳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单论历史事功,代明先生那一届用心用情用力经营浏阳说是开创者奠基者应不为过。

马尔克斯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尊重孤独?如何享受孤独?作者找到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坚持读书、思考,有时还信手记下一点自己的想法”。

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一路上因为情感、家庭、事业、荣誉、财产等问题会给很多人带来坎坷、忧愁、痛苦。这些可知或不可知的煎煎熬熬、兜兜转转、波波折折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人生命运又该如何展开?唯有读书。书就像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命运舒展得更充分、更丰富更多彩,使我们的人生弧线画得更优美、更圆润、更顺畅。书就是心中的那团火,可以驱散人生路上的迷雾,指引我们前行。

尽管生命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奔流着,但阴霾终究遮不住美好,火光在前,我们用力划桨吧。

(来源:浏阳河畔读石斋)


责编:胡什

来源:浏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