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劳动者风采·筑梦苗乡】龙云:扎根乡土守初心 科技赋能助振兴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花垣县
阅读:1815
2025-05-02 07:20:47

开栏语:

在花垣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花垣县总工会以“党建带工建”为引擎,引领广大职工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一线勇当先锋。从全国劳模曾长安革新设备守护民生;到畜牧工程师龙云扎根牛棚十年攻关良种繁育;湘西工匠陈国桃让苗绣走向国际市场;农业科技专家黄纯勇扎根田间选育良种;文化站长麻正兵以苗绣产业促妇女返乡就业——这群“苗乡工匠”用科技赋能产业、以文化激活乡村,在产业融合、生态保护、非遗传承中书写着“劳动创造幸福”的生动篇章。

5月1日起,花垣县总工会联合花垣融媒推出《劳动者风采·筑梦苗乡》系列报道,聚焦劳模群体,解码“首倡之地”的振兴力量。

龙云:扎根乡土守初心 科技赋能助振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岳慧 张晗 杨泽江 龙剑)

“今年这批黄牛状况都不错,还是要加大监控力度,时刻关注它们的生长情况......”

早晨9点,朝阳洒满湖南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湘西黄牛养殖基地里已迎来熟悉的身影。身着工装的技术员龙云手持检测仪,带领团队穿梭于牛舍之间,娴熟地为每头黄牛进行健康检查,同时监测 待产母牛受孕状况。

龙云(中)带领团队查看牛群生长情况(本组图片均由张晗拍摄)

今年是龙云投身畜牧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这些朝夕相处的黄牛已成为他心中最深的牵挂。回到办公室后,他立即投入数据整理工作。那本边角磨卷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工作细节,这一张张纸页见证着他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从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到湘西黄牛产业的技术领军人,再到荣获“湖南省劳动模范 称号,这位80后畜牧业工作者用十八年的坚守与耕耘,在武陵山脉的青山绿水间,书写着科技兴农的动人篇章。

龙云(右)与同事进行母牛体尺测量

龙云,1985年2月出生于湖南花垣。2007年进入畜牧行业以来,他先后在湘西青梅公司、湖南德农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从基层技术员做起,逐步成长为技术主管、场长、副总经理,现为湖南德农牧业集团繁育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多年的基层实践,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更让他深刻认识到湘西黄牛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湘西黄牛作为武陵山区的特色优质肉牛品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繁殖率低、发情周期不稳定等问题长期制约着产业规模化发展,也影响了农户养殖积极性。要提升经济效益,必须从提高配种效率入手。

2015年,在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指导下,龙云牵头开展《湘西黄牛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与新型性别控制技术》课题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反复试验,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单头牛增收约2000元。目前,这项技术已在省内多家企业和养殖场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600万元。

“自从2018年开始养牛,龙技术员每年都来我的牛棚指导,手把手教防疫、配种这些关键技术。现在牛群从30头发展到200头,今年准备再扩建两栋牛舍,日子越过越红火。”花垣县牛运茂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麻祥友满怀感激地说。

龙云(中)带领团队查看“吉玉3号”玉米生长状况

随着养殖规模扩大,饲草供应成为新难题。龙云与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经过三年攻关,成功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的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吉玉3号” 。该品种具有活秆成熟的特性,作为青贮饲料种植平均亩产达4吨,按每吨400元收购价计算,比传统粮食种植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项目实施以来,带动80个村发展集体经济,帮助1014户4681人实现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这种玉米出苗整齐,营养丰富,牛吃得香,牛粪还田又能改良土壤,真正实现了种养循环。”望着连绵的玉米田,龙云细数着生态效益。

深知“授人以渔”重要性的龙云,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不仅要坚持走下去,更要带动更多人一起前行。”龙云如是说。

每天的工作总结会

近年来,他协助企业及相关单位组建了湖南省工程技术中心等五个科研平台,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三等奖。同时,他构建了“技术平台+实训基地+田间课堂”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养专业技术骨干13人、养殖能手212人,年培训超800人次。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乡村振兴事业的参与者,龙云用实干精神诠释了新时代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的奋斗故事正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砥砺前行。

“未来,我将以‘种业振兴’战略为指引,继续扎根乡土,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龙云坚定地表示。

责编:宋显金

一审:梁金梅

二审:宋卫平

三审:简彪

来源:花垣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