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4日讯(通讯员 赵晶晶 曹富蓉)脱下军装,扎根泥土。在冷水江铎山镇眉山村,村民谢建凭借过硬的军人作风和现代农业技术,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甜蜜”致富路,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标杆。
走进谢建的葡萄种植生态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种植大棚。这些大棚犹如一条条白色腰带,蜿蜒缠绕在青山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大棚下面,葡萄藤上已经开出了新枝,新枝承载着绿叶,孕育着破壳而出的花骨朵,谢建和工人们正忙着打理。
冷水江市谢建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谢建说:“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掐葡萄上面的卷须和比较弱小的枝条,主要目的是把营养集中供养树梢的生长,然后发育果穗,让它更加完美。”
2002年,谢建退役返乡,开始为自己谋划出路。面对家乡土地闲置、村民收入单一的现状,谢建想“闯”出一条新路,可当时却遭遇了许多质疑。
冷水江市谢建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谢建说:“那时我返乡的时候才20多岁,回来种地就感觉不可思议,像我们村里基本都没有年轻人在村里面,但唯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父母,还有我的老婆,比较支持我,因为他们说你在家里干出点成绩来也是为家乡做点贡献。”
创业初期,因资金技术有限,葡萄的产量低,而且病虫害频发,刚贷款的20多万就打了水漂。不服输的谢建将军营“标准化管理”理念融入葡萄种植,搭建温室大棚、引入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肥比例,渐渐地,葡萄品质有了显著变化。
谢建的妻子谢芬说:“就是他白天干完一天的活,晚上还要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葡萄的技术,因为现在新农人就要学习新的技术,要与时俱进。”
冷水江市谢建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谢建说:“目前品种主要是以巨峰为主,然后有阳光玫瑰和辽峰葡萄作为辅助,基本上还是红色(葡萄品种)居多。 ”
致富不忘乡邻。现在,谢建的葡萄种植基地吸纳了1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作为一名80后的“新农人”,谢建积极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冷水江市谢建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谢建说:“希望在今后的创业中,把葡萄的种植再提高,品种再多样化一些,结合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我们再做更多的努力,让我们村里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村里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从保家卫国的“迷彩绿”到乡村振兴的“田野绿”,谢建用敢打硬仗的作风、心系家国的情怀,在葡萄藤蔓间续写了军人荣光。他的故事证明:只要永葆军人本色,沃野千里皆是建功立业的新战场。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