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子”到“里子”
——湘阴县多措并举树新风 移风易俗润心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徐婷
洞庭之滨,春潮涌动。当新时代的春风拂过湘阴大地,一场以文明为名的变革正在润物无声地发生。这 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新风与旧俗碰撞,湘阴人民正用智慧和行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明篇章,让移风易俗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霖,绽放出乡风文明的绚丽花朵。
鲜花代替鞭炮,清明更“清明”
湘阴县城管局的“赠鲜花换鞭炮”活动,让这个清明节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在公墓山、将军墓等入口,执法人员化身文明使者,用1万余朵鲜花换下7000余挂鞭炮,让传统祭扫多了份清新。“以前烧纸放鞭炮乌烟瘴气,现在拿着鲜花祭祖先,心里更安宁。”返乡祭扫的吴先生道出心声。这种“绿色祭祀”不仅避免了森林火灾隐患,更让“慎终追远”的传统回归本真。
三塘镇同步开展的禁炮行动同样成效显著。执法队伍雷霆出击,查获非法烟花爆竹268件,配合“村村响”广播的禁炮宣传,让往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归于沉寂。“环境清爽了,安全更有保障了”,村民钟女士的点赞,道出了群众对文明祭扫的由衷支持。
人情债“瘦身”,文明风“加码”
在石塘镇,126名镇干部走进287个屋场,用顺口溜打开话题:“生前多尽孝,胜过坟前烧;邻里人情不在钱,和睦互助才是甜”。这种接地气的宣讲,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村民汪大叔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以前觉得彩礼少了没面子,现在明白小两口幸福才是真风光。”
该镇创新“源头管控+精准劝导+全域宣讲”模式,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立红黑榜。针对“逢九”寿宴、新生儿家庭,干部主动上门倡导“喜事简办”。如今,流水席从5天缩短到1天,人情礼金大幅降低,乡亲们感叹:“负担轻了,笑声多了!”
清明祭英烈,少年续华章
湘阴一中和城北学校的师生们,用特殊的方式诠释着文明传承。在陈炳焕先生陵园和陈毅安烈士故居,他们敬献花篮、行鞠躬礼,聆听革命先辈“生为人民生的伟大,死于革命死得光荣”的壮烈事迹。学生周佳洋在分享中动情地说:“英烈精神是不朽的丰碑,我们要做新时代追梦人。”
湘阴县新时代实践中心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同步展开,激昂的国歌声中,少先队员们庄严宣誓:“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在烈士墓前承诺……”那铿锵誓言,既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红色基因的赓续。
全域推进树新风,让文明成为自觉
从城区到乡镇,从祭扫习俗到婚丧礼仪,湘阴县的移风易俗实践正形成全域效应。通过"源头严查+全域宣传"双轨并行,文明祭扫从政府倡导转为群众自觉;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发挥引领作用,让陈规陋习失去市场;校园里的红色教育,则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文明的种子。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而是要让文明成为新风尚。”湘阴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源头管控、巡查截流、倡议引导”等措施,让生态文明、乡风文明在湘阴落地生根,让文明之花在洞庭湖畔绚丽绽放。
湘阴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不仅是破除陈规陋习的“减法”,更是培育文明新风的“加法”。当鲜花代替鞭炮,当简办代替攀比,当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湘阴人正以文明之名,重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更是对“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传统的现代诠释。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湘阴的文明变革如同春风化雨,既传承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美德,又注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未来的湘阴,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让文明之花在洞庭湖畔绚丽绽放,让乡风文明成为最动人的时代风景,书写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篇。
一审:刘慧
二审:梁墨源
三审:刘光辉
责编:梁墨源
来源:湘阴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