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拨动“乡音和弦”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鼎城
阅读:2400
2025-04-07 15:35:31

鼎级传媒客户端4月7日讯(通讯员:李东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农村人才、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新篇章”。

厚植“创新沃土”,拨动“科技创新”之弦,奏响乡村发展“奋进乐章”。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今正处于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而科技也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引擎”,因此面对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新任务,不仅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应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并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还要积极引进智能播种机、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新型农业设备,以农机设备的“智能化”推动农业发展的“数字化”,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广运用好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和5G+物联网系统,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积极构建并创新“数字+乡村产业”“数字+乡村治理”等应用场景,助力“新农人”利用“新农具”打通“智”富路,通过科技赋能,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让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

汇聚“人才合力”,拨动“人才培育”之弦,奏响乡村人才“振兴乐章”。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助推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愈发艰巨的振兴使命,谁能汇聚天下英才,谁就能够在这场乡村振兴的竞赛中拔得头筹。因此,一方面,各级组织部门在选人机制上要大胆破除学历、身份、背景等限制,秉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以“伯乐相马”之心擦亮“识才”慧眼,大胆任用“土专家”“田秀才”“乡村CEO”等本土人才,他们是农民增收、农村增效的“活字典”,并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建立“乡村人才库”,广泛收集各行各业的人才信息,并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发展领域等进行详细记录,同时政府要主动作为,搭台唱戏,依托乡贤回归的“温暖桥梁”,吸引愿意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的本地优秀人才返乡建设、回乡创业,为人才提供创业舞台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还可以通过现场典型示范、结对培养、以师带徒等方式,以“金凤”育“雏凤”,进一步加快对乡土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乡土人才队伍结构,利用乡村学堂、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多渠道”技能培训课程,坚持个性化、差异性、订单式培训,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培训项目融入培训课程中,为乡土人才量身定制“一村一品”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一批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激活“发展动能”,拨动“产业发展”之弦,奏响乡村经济“繁荣乐章”。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前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应以“融”字为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谋划产业发展蓝图,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格局,整合资金、人才、资源等要素,加快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催生出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农商文旅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还应以“特”字当头,下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先手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什么山就应该唱什么歌,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立足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等特色资源,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让农产品质量更优、品质更高、名片更靓。始终遵循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的原则,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推动本地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品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注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个个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将更好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赵诗雅

来源:鼎城区石公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