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化境的诗性建构与文化担当
——评蒋鑫爱的散文《江山还要文心养》
◇戚旭明
蒋鑫爱这篇以蔡世平为主体的散文,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与诗性笔触,在当代语境中完成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文章通过“南园词人”与“卜居文化园”的双重叙事,在文学价值与精神向度两个层面,构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文化桥梁。
一、文学价值的双重维度
在文学本体层面,文章以“词体新生”为经线,勾勒出蔡世平从戍边军人到词坛大家的蜕变轨迹。《大漠兵谣》的军旅书写与《南园词》的古典重构,形成“剑气”与“文心”的互文。作者敏锐捕捉到蔡世平填词实践中的破体创新:其词作既保留“诗庄词媚”的古典韵味,又在《水调歌头·春思》等作品中融入“湿皮青草”的俚俗意象,实现“以曲入词”的文体突破。这种“既见古贤风骨,又得今人神韵”的创作实践,恰如王一川所言,成为“旧体词复兴”的典型样本。
在文化传承维度,文章通过“南园读书楼”与“卜居文化园”的空间叙事,搭建起物质载体与精神符号的共生体系。原木书架承载的不仅是万卷典籍,更是“与古人对话”的文化血脉;岳州窑遗址的修复不只是土木工程,更是将“窑火”转化为文明基因的传承仪式。这种具象化的文化书写,使抽象的文脉延续获得了可触摸的实体形态。
二、思想深度的当代映照
文章以“文心养江山”为精神内核,在农耕文明与现代性的张力中展开深刻思考。当蔡世平在冰雪冻雨中修复古窑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守成者的执着,更是个体对抗文化荒漠化的精神突围。面对“有人说他疯了”的质疑,作者用“唯见精神,唯见风骨”的判语,揭示出文化传承者超越功利的精神标高。
这种思想深度在结构上呈现为“双重回归”:从京城到乡野的空间回归,从体制到民间的价值回归。当国务院参事选择在荒草丛生的卜居岭重建文化生态时,其行为本身即构成对现代性异化的诗意抵抗。文章通过这种反差叙事,叩击着当代文化建设的深层命题——真正的文化复兴必须扎根于民间沃土。
三、艺术特色的三重交响
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构建起复调式的叙事结构。时间维度上,军旅生涯、词体创新、文化工程三个生命阶段如交响乐章般递进;空间维度上,大漠戈壁、南园书楼、卜居岭形成文化地理的三重坐标。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策略,使个人史升华为文化传承的微观史诗。
语言层面,作者巧妙融合古典语汇与现代白话。将词话评述化作“清潭石影”的意象,把建筑过程喻为“文化基因修复术”,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创造出“陌生化”的审美体验。特别是对“烟香庭”的描写,“挂满整个庭院”的诗作既是实景描摹,更是文化生长的隐喻。
作者象征体系的建构尤为精妙:“军装绿”与“南园青”的色彩对应,“闷罐车”与“卜居门”的空间转换,“擦鞋匠精神”与“词体创新”的意象并置,共同编织出丰富的象征网络。这些符号在文本中不断增值,最终凝聚成“文心化境”的核心意象。
四、文化书写的范式意义
鑫爱的这篇散文的终极价值,在于为当代文化书写提供了创新范式。它突破传统人物报道的扁平化模式,在“词人—文化—土地”的三维坐标系中,立体呈现文化传承的复杂生态。当蔡世平蹲在黄泥地里寻找填词灵感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创作过程,更是文化根系在当代的重新萌发。
文章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是创造性转化的生命延续。正如“南园词”在传统格律中注入当代精神,“卜居文化园”在废墟上重建文化现场,这种“旧邦新命”的传承之道,或许正是中华文脉永续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碰撞的今天,这种既坚守文化根性又拥抱现代性的书写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审:刘慧
二审:梁墨源
三审:梁军
责编:梁墨源
来源:湘阴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