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大学生创业记 ︱饶世洋:从车间技工到“鸡司令” 生态养鸡叩开“致富门”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花垣县
阅读:1696
2025-03-28 15:35:0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8日讯(通讯员: 龙艺尹 杨泽江 从一汽大众的车间技工到花垣深山里的“鸡司令”,34岁的饶世洋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逆行”蜕变。带着对故土的深情,他抵押设备、贷款创业,历经肉鸽滞销的挫败后,以生态养鸡叩开“致富门”。这位“90后”新农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证明:乡村振兴的星光,正照亮山沟里的未来。

创业者饶世洋(本组图片均由杨泽江拍摄)

“咯咯咯......”随着饶世洋一声声娴熟的叫唤划破梁子坡的天际,金灿灿的阳光穿过晨雾,上千只鸡从竹林中扑棱棱飞出,饶世洋正忙着给鸡群投喂玉米饲料,这是他每一天幸福的开始。

饶世洋饲养的鸡

首次创业, 工科毕业生的“逆行”选择 

2013年,毕业于长春汽车工业学校的饶世洋进入一汽大众,成为车间里调试汽车底盘的技术工人。然而,工业流水线的节奏并未淹没他对家乡的牵挂。“童年的记忆都在大山里,自己的家乡自己建设。”2017年,他带着打工攒下的积蓄回到花垣县龙潭镇龙潭村,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启了创业之路。面对亲友的不解,他笑道:“这是大山里的‘工业革命’,或许某一天,我盯着车间里的传送带突然想,如果我的这条‘流水线’能让家乡摩擦出哪怕一丁点新生力量的火花,我内心也无比满足了......”

回乡初期,饶世洋选择养殖肉鸽,或许对于从汽车技工到养殖农户的身份转变,他似乎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加之遭遇疫情重创,一万对鸽子滞销,亏损超百万。废弃的鸽笼和乡亲的叹息,成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课。“大学生哪吃得下这些苦?”面对挫败,他坦言:“大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但也教会我破釜沉舟。”  

饶世洋的鸡场

逆境重生,从千只鸡苗到百万收益

2021年,饶世洋抵押设备,在当地政府申请了20万元的创业帮扶贴息贷款,将养殖场搬到自幼熟悉的梁子坡山头,1000只土鸡苗走上“流水线”。“破釜沉舟!”他摒弃工业化养殖模式,采用“林地生态放养+原粮补饲”,以乡亲种植的玉米为饲料,既保障品质,又带动农户增收。鸡群在林间啄食昆虫青草,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迅速打开市场。“养鸽是追逐云端的光,养鸡是点亮泥土里的星。”饶世洋一边养鸡一边探索,一路碰壁又不断克服,从跌跌撞撞到游刃有余。  

为攻克技术难关,他研读专业书籍、观摩教学视频,从温湿度调控到疫病预防,逐步形成科学管理体系。“养鸡门槛低,但责任心要高。”说起自己的养鸡事业,饶世洋滔滔不绝。“不同日龄的鸡,温度湿度把控也不一样。养殖以预防为主,防大于治。”五年间,养殖规模从1000只扩至5000只,年出栏量达3万余只,鸡蛋日产量超3000枚,产品远销长沙、贵州等地,年收益突破百万元。  

回望来时路,饶世洋时常感叹:“学校教会了我解开难题的方法,而这片土地则赋予了我沉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饶世洋明白,产业要壮大,需要源源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更要学会坚守。饶世洋的母亲打趣道:“他几乎以山上为家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

饶世洋手提鸡蛋

扎根乡土,照亮乡村振兴路

“以前造汽车让城市跑得更快,现在养土鸡让乡村走得更远。”如今的饶世洋,终日与鸡群为伴,以山林为家。他多次赴长沙学习农业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形成产销链条,擦亮“梁子坡土鸡”品牌。

从“跳出农门”到“回归乡土”,这位“鸡司令”用坚守与创新,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面对挑战,他以热爱和执着为墨,书写着对家乡的深情与未来的憧憬。正午阳光下的梁子坡上,鸡鸣声与机器嗡鸣交织,恰如他所说:“山沟里的星星,比车间的灯更亮。”  

责编:肖引霞

一审:肖引霞

二审:宋卫平

三审:简彪

来源:花垣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