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耒水欢歌】紫云农庄:非遗美味“码”上桌,乡村振兴“圆”满绘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耒阳综合
阅读:1711
2025-01-14 15:34:21

在耒阳市新市镇的紫云农庄,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的庭院中,飘荡着“头菜碗”“担管肉”等传统码头菜的香气,刚出锅的金黄新市圆子更是让游客忍不住一尝为快。伴随着“嗞嗞”的油炸声,这些圆润饱满的小圆子被炸得外酥里嫩,成为年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家庭幸福、团团圆圆。

“我们新市街每到春节前都会炸圆子,工序看似简单却很讲究。”紫云农庄负责人钟树祥边操作边介绍道:“先把红薯煮熟打成泥,再将米粉、面粉、生粉和糖混合,慢慢发酵后初炸,再进行第二次复炸。”在农庄厨房,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中,圆子被筷子灵活翻动,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钟树祥熟练地将一盘刚炸好的金黄圆子端上桌,立刻引来客人们的目光。围坐的游客拿起筷子,轻轻夹起一颗圆子,品尝后不禁赞叹:“外脆里酥,回味无穷!”欢声笑语在庭院中回荡,每个人都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独特的乡情。

紫云农庄占地350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果园、菜园、鱼塘与生态养殖场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这片土地不仅是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地,更通过丰富的饮食体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了一场美味与文化交织的旅程,让他们在品尝地道美食的同时感受千年的文化传承。紫云农庄以“头菜碗”“担管肉”“压席鱼”等地方八大碗传统菜品为亮点,呈现出码头菜的独特魅力与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美味佳肴承载着新市古街的饮食传统,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农庄通过农旅融合模式,让游客不仅能享受地道美食,还能沉浸于乡村的静谧与文化的厚重之中。

“码头菜是我们新市饮食文化的灵魂,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也是湘南餐饮文化的重要源头。”钟树祥说道。作为一个千年水埠,新市古街因水运而兴,也因商贸而繁盛。南来北往的商贾将各地的饮食文化汇聚于此,衍生出新市独有的码头菜。钟树祥说:“像头菜碗、担管肉、压席鱼这些传统菜品,不仅是美味佳肴,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们凝聚了新市人的智慧与情感。”

钟树祥对头菜碗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头菜碗是宴席的门面菜,也是我们新市饮食文化的精髓。它讲究层层叠叠的丰富感,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铺面的熟食片代表四平八稳,中间的圆子和蛋象征多子多福,而汤头则用鸡骨、大骨熬制,清透而鲜美,象征清清白白和原汁原味。这道菜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每到紫云农庄,游客都慕名前来品尝这些地道的码头菜,感受湘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紫云农庄依托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持续推动“农庄+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通过为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支持和稳定的农产品收购渠道,农庄帮助他们实现增收。目前已有十多户村民加入合作,从个体经营转向抱团发展,共同迈向富裕新生活。与此同时,农庄开发了农事体验区、田园婚礼基地等特色项目,将乡村的自然美景与文化特色相结合,让游客尽情感受乡村独特魅力。通过线上销售模式,农庄还将新市的坛子菜、新市圆子等地方特色美食销往全国,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成为非遗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自创办以来,紫云农庄年均接待游客约3.5万至4万人,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左右。

钟树祥表示:“我们不仅致力于发展农庄经济,更希望通过推广新市的非遗文化和特色美食,让耒阳的深厚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下一步,紫云农庄将加大文旅项目投入,进一步整合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我们希望紫云农庄不仅是一个美食和休闲的地方,更是一个了解新市文化的窗口,让这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乡村振兴典范。”钟树祥满怀信心地说道。(记者 梁梓坤 曾志明 实习生 白小仟)

一审:赵娟
二审:陈剑民
三审:陈平放

责编:谢娟娟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