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石鼓区:书香廉韵润古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头条
阅读:9341
2024-12-20 12:09:15

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石鼓区位于衡阳市城区北部,因石鼓山和石鼓书院位于境内而得名。“石鼓江山锦绣华”,诗人笔下的石鼓秀丽华美,湘江、蒸水、耒水在此交汇,古衡阳八景石鼓独占其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群贤毕至,商贸繁华。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作为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历经1200多年的风雨,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求学之路,也孕育了灿烂的湖湘文化。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元陈淞年诗《石鼓书院》)唐元和年间(806-820),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上筑庐读书,是为石鼓书院的前身:李宽中秀才书院。

宋至道三年(997),李士真据其故事,复修书院,宋太宗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先后钦赐匾额“石鼓书院”。

据传,诸葛亮最早来到石鼓山,在这里督办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韩愈立于合江亭,留下“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的佳话;朱熹作《衡州石鼓书院记》,形容石鼓书院“聚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让“石鼓有声誉于天下”;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左宗棠为书院撰写楹联“学贯中西,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润“德”齐家,君子人生

“凡学必祭奠先圣先师”。中国古代书院有三大功能:“讲学、藏书、祭祀”,因此书院除了作为教学场所,还是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

石鼓书院的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它兼具书院的藏书和教学两大功能,楼上是藏书阁,楼下为讲学堂,也就是传道解惑授业的地方。

孔子塑像就立在大观楼前,学子们上课前要先到孔子像前祭拜,以示对圣人的尊重。

在大观楼一楼正面的墙上,悬挂着七幅木刻画。他们是为石鼓书院历史文化的发展兴旺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七位先贤,分别是:韩愈、周敦颐、李宽、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尊称为“石鼓七贤”。

周敦颐是皇封入祀石鼓书院唯一一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生于道县,长于衡阳。他是理学鼻祖,湘学之祖,世誉“孔孟后一人”,一生以博学清廉著称。

周敦颐任提点刑狱时,巡视治下十四州,监察地方官吏,审理诉讼案件,弹劾渎职行为……有案必查,有贪必纠。

南下私访途经端州,发现端州知府杜谘以权谋私,暗自利用职权垄断砚石产销,并雅贿官员,人称“杜万石”。端州各级官吏纷纷效仿,贪污成风,百姓怨声载道。

周敦颐乔装暗访,惩治贪官,上奏朝廷颁布法令“凡仕端者,取毋得过二枚。”此令一出,贪风顿息,百姓纷纷拍手叫好。

“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周敦颐为官三十余载,每任一职都廉洁奉公,从不从中谋取一分私利,还将自己为数不多的俸禄拿来周济宗族亲友,自己一家却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对于家乡的宗族亲友,周敦颐也不忘时时提点告诫。他在永州担任通判一职时,侄子周仲章专程来看望他,想请他替自己谋求个一官半职,被周敦颐断然拒绝。临走时,周敦颐除送了些银两布匹给他外,特地作《任所寄乡关故旧》诗一首,由侄儿带回家乡道县传谕亲友。诗曰: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未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在这首诗中,周敦颐言志拒酒食素,以保己之清廉,表达了其自得其乐、旷达超脱的士人心怀;也借此委婉地劝解亲友,以后都不要再有求官请托之念了。

周敦颐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世人将“廉”与“莲”联系在一起,也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蕴含着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切体验,也是他一生为官清廉克己,不愿同流合污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以莲自喻一鸣惊人,青年时笃行实干政事精绝,暮年时不惧艰险廉洁作为……以“莲”为范,以诚立身,这是他谨守的“圣人”之道,更是他朴素的清廉本心。

就像那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白莲,永远盛放着清香。周敦颐以一株“莲”的姿态,走完了他为官清廉、抱拙守诚的一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义勇忠节,视死如归

书院内有两个祠堂,位居其右的为“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建。位于左侧的为“李忠节公祠”,是为纪念南宋末壮烈殉国的抗元将领李芾修建的。

彭玉麟(时任清朝兵部尚书)曾为李忠节公祠题联“毅烈炳潭州,千载英名垂竹帛;崇祠仍故宅,一龛清供有梅花。”赞扬了李芾铁骨铮铮,为民族大义的牺牲精神。

李芾从小聪颖机智,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扬名衡州城。他做官清廉能干,又能和当地老百姓迅速地打成一片,深受百姓爱戴。

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过长江进逼湖南,朝廷急派李芾为潭州(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组织军民抗元。

“吾以家许国矣!”李芾不顾亲友劝阻临危受命,慷慨赴任。而此时,潭州守军已全部被调去益阳、湘阴抗击元军,李芾只能在城内仓促募兵三千人守城。

同年九月,大股元兵逼临潭州城下。李芾与诸将分守各城门抵御敌军,城里的青壮年也自动集合,上城墙御敌。十二月,独守潭州的守军伤亡惨重,粮尽矢绝。李芾带领一众军民把纵横亚欧大陆的数万蒙古铁骑挡在潭州城外三个月之久,终因与元军众寡悬殊,潭州城于除夕被元军攻破。

为不辱名节,在除夕这个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李芾手书“尽忠”二字,令部将沈忠将他的全家老少一一处死,积薪焚尸,然后自刎而死。消息传出后,全城军民随之自尽者甚众。

南宋诗人郑思肖歌颂道:“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这一噩耗传开之后,南宋朝廷追赠李芾为“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

激烈而悲壮的潭州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李芾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明成化年间,人们在他家乡衡阳的石鼓山建祠纪念。

历史的车轮来到1944年,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在6月23日,以10余万兵力对衡阳城发动疯狂进攻。石鼓山周边被投下大量凝固汽油弹,石鼓书院的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大量历史文物遭到严重损坏和遗失,千年书院沦为一片废墟。

舍生忘死,保家卫国。面对民族危难,衡阳无数革命先辈们和英雄儿女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以血肉抵挡敌人的枪炮,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存亡。

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军人最多、最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我军将士在人员、装备均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以命相搏奋起反击,衡阳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积极投入衡阳保卫战,创造了坚守衡阳城长达47天的战争奇迹,打破了日本大本营原计划7天之内打通湘桂线直抵滇缅的黄粱美梦。

丰碑应不朽,千载咏惟良。

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历史建筑能被战争摧毁,但书院的精神将永远绵延。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并修建了石鼓书院广场,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为迎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衡阳召开,今年5月,石鼓书院以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为原则进行修缮提质改造。

此次改造,让石鼓书院焕然一新。经过修缮,民生改善与历史传承相得益彰。广场上,新建的标志性“石鼓江山”牌坊高大雄伟,特色花卉与古建完美融合,仿古的文化休闲长廊和八角亭也成为游客们休闲游憩、观光娱乐的好去处。

为进一步传承湖湘的文脉精神,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衡阳市通过开设“石鼓书院大讲堂”、组织书院式研学、开发书院文化文创产品等方式,将千年书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充分感受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带来的绝佳文旅体验。

如何让廉洁文化火起来、活起来?近年来,石鼓区以人文历史中的廉洁文化为重点,打造“击鼓传廉”廉洁文化品牌。依托石鼓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挖廉元素,推动全区11个廉洁文化基地建设,结合“周敦颐游西湖爱莲亭”的典故,在西湖公园打造成周敦颐“廉莲之源”文化主题园,将廉洁文化阵地建设到群众“家门口”。

为了让廉洁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上下联动,区妇联组织开展了“好家风•好传承”家庭教育讲座进村(社区)活动;区住建局指导督促各物业企业牵头组织开展清廉家风家训评比、举办清廉书画赛、参观廉政文化广场、致广大业主公开信等形式的清廉文化活动;利民村创新性推行“清廉村居·村情民声面对面”屋场恳谈会,把廉政文化的无形内涵融入为民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人民路社区利用人民读书会开设“清风课堂”,每周由老党员宣讲廉政文化知识,共同筑牢社区廉洁文化阵地。

区纪委监委以“周敦颐治端砚之贪”为故事原型编创了音乐情景剧《寻梦爱莲说》,拍摄《大宋巡察官-周敦颐》清廉微电影,排演舞台音乐情景剧《远方》;成功举办“锦绣石鼓 清风爱莲”清廉建设工作文艺汇演,组织开展“廉莲之源”主题征文比赛和寻找最美“传廉人”短视频大赛,遴选出了一批优秀廉洁主题的文艺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每日廉语”专栏开展廉政文化宣传。

山水相依盈正气,书香廉韵润古今;袅袅清风拂江面,悠悠文脉代代传。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跨越时空的清廉传承,等你来细品…

责编:罗亮华

来源:红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