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20日讯(记者 唐小婷 徐攀)在岁月的长河中,龙西斌的人大代表生涯熠熠生辉。自1992年当选常德市人大代表后,他始终坚持“听人民呼声、替人民进言、为人民解忧”,凭借一腔热忱,践行着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担当,用32年时间书写了一份厚实的履职答卷。
石门县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基因,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文庙,有湘鄂边苏区南乡起义策源地、陈振亚烈士故居、王尔琢烈士故居等一批革命遗址遗迹……自工作以来,全国文博先进工作者龙西斌始终关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当选为人大代表以后,他便把做好世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一重大任务同自己的履职工作深度融合,在文物保护工作领域精耕细作,积极践行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
“干起文物工作虽然枯燥,但是也很有意义。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很重要的,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所以尽管我退休7年了,我仍然还在做这个石门的万里茶道申遗保护工作。”市人大代表石门县博物馆原馆长龙西斌说道。
“万里茶道”是继古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作为优质茶叶主产区的石门县,位于万里茶道文化线路遗产的生产路段,也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的茶路文化遗产资源具备“茶园+古道、水路+村落+集镇”的代表性遗存组合,且保存现状较好,具有“线路规模大、类型要素全、遗产价值高”等特点。龙西斌以“万里茶道”石门段申遗为目标,积极行动,四处奔走,联合各方人员,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为申遗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这个遗产申报成功了,将带来很多的项目建设。第一个就是“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都要配套的;第二个对我们石门来说直接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促进茶旅融合的发展。”市人大代表、石门县博物馆原馆长龙西斌介绍道。
善作者善成,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在鹤峰、宜都市宜红古茶道学术讨论会上,龙西斌撰写的《石门古茶道遗存考释》《石门宜红古茶道的价值》等论文获得一致好评。今年初,龙西斌撰写的《关于加大石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度的议案》《关于加快松石桃高速公路建设速度的议案》被市人大常委会列入重点建议办理。
“我们茶博馆(到现在为止)收集茶具文物,实际上有1万多件。茶箱有1668口,马鞍1227个,茶袋1341条,我们的文物太多了,所以作为我们文博工作者来说,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市人大代表石门县博物馆原馆长龙西斌说道。
为了更好地践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龙西斌坚持以学习强底气、民情日记汇民声、基层调研察民情,32年来共提出建议议案300多件,共30多万字,诸多关乎发展与民生之建言落地生根,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民生的“改善剂”。从文物保护一线到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会场,龙西斌以实干担当勾勒为民情怀,以专业坚守诠释文保精神,用那颗不变的初心,续写履职为民、守护文化的壮丽新篇!
责编:张黎明
一审:张黎明
二审:梁华
三审:文晓辉
来源: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