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0日讯(通讯员 杨风 伍莲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符号。非遗项目通过代代相传,记录一个民族的历史、思想和情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今天起,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锑都非遗》。
梅山闹花,也叫唱闹花、闹花戏、三花子戏,具有典型的曲艺表演特征。这种古老而珍贵的音乐形式,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与深情诠释。
在沙塘湾街道枫树坳社区举行的冷水江市2024年戏曲进乡村巡回演出现场,梅山闹花第五代传人王爱平和爱人即将登台。对于他而言,每一次演出都是对梅山闹花艺术的传承和弘扬。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热烈、欢快、边说边唱、唱中有说.....翻转腾挪间尽显梅山闹花的独特魅力。26岁出师的王爱平,将大半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梅山闹花上,也见证了它从辉煌到低谷的历程。
梅山闹花第五代传人王爱平说:“30多年了,在我接手的时候传承人是第五代。上面那些师傅,我学的时候是八十多岁,六十多岁,开始学的时候比较艰苦,梅山闹花戏传承下来也吃了不少的苦,上舞台,戏曲衣服都是自己垫钱的。”
梅山闹花是一种以手帕、折扇等为道具,以二胡、八音锣鼓为伴奏乐器,边说边唱边舞的说唱艺术表现形式。现存曲目有《十月花》、《四方进宝》、《开门红》等30余个,曲牌20余首。王爱平今天表演的曲目就是《四方进宝》。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让这位60多岁的非遗传人感慨万千。
梅山闹花第五代传人王爱平说:“新年都喜欢讲好话的,我们这个系列是热闹,闹新年,恭喜发财,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每一个戏曲都有意义的。”
现场观众纷纷表示:“演得好,这些演员都很敬业,很好看。”“演得好,我们的文化进入了乡镇,我们的文化进入了户,让老百姓快快乐乐。”
梅山闹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3年,当时迁居宁乡的王氏族人王名滔因军功被皇帝授武显将军,回祖籍祭祖时,将“闹花”引入了王坪湾。自此,唱闹花在王坪湾落地生根,并在传承中不断融入梅山山歌、小调、方言等成分,形成了现在的“梅山闹花”。
梅山闹花第五代传人王爱平说:“历史以来正月闹新年、舞龙,梅山闹花戏受到各地各社区居委会院内父老乡亲的喜爱,这是热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梅山闹花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王爱平教导的几个弟子中,有的因无法保障生活而转业。对此,王爱平虽然感到无奈,但他依然坚定信念,要将梅山闹花传承下去。
梅山闹花第五代传人王爱平说:“那我的决心来讲,还是要坚持下去,要发扬光大,把梅山闹花戏传承下来。”
歌自资江来,曲因梅山生。在社会变迁中,梅山闹花不仅实现了由民间传唱向舞台表演的嬗变,也为冷水江市文艺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冷水江市文广传媒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市文工团)总经理唐枫说:“2020年梅山闹花就列入到冷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我们也组建了以市文艺工作团为主体的梅山闹花艺术团,通过近几年的整理和复排部分的曲目,取得的一些成就,同时我们也通过文化惠民、送戏下乡一些平台,到全市各个地方进行巡演,扩大它的影响力。”
资水澎湃,长歌悠远。在冷水江市,像梅山闹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通过传承中保护、发展中传承的方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编:杨雅婷
一审:钟鼎文
二审:熊敏
三审:罗曦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