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也是最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世界文化瑰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当进一步传承“爱国文脉”“廉洁文脉”“奋进文脉”,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里,描绘“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奋勇争先”的文化强国新画卷,以建成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凝聚力量,鼓足干劲,奋勇争先。
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文脉”,描绘“为国为民”文化强国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有即使遭受宫刑也要坚持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写下“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有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立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铮铮誓言的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爱国是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精神烙印”,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入领悟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将爱国主义当作奋斗路上的“指路牌”“夜明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精神底色,在文化强国的建设征途中展现出党员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强国必定有我”的强大精神面貌,将“萤火小我”全面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皓月大我”中去,践行初心与使命,不负祖国和人民!
传承“两袖清风朝天去”的“廉洁文脉”,描绘“清正廉洁”文化强国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风清、气正、心齐”,短短六个字概括了中华文化历史长河里深厚无比的清正廉洁底蕴,历史上有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诗人杜甫;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半鸭知县”于成龙;有定下“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严厉家规的“铁人”王进喜。他们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廉洁的力量,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廉洁、公正和奉献。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秀的人物事迹中汲取廉洁力量,时刻不忘党的廉洁传统,以“不能想”“不能碰”的准则严格约束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干部在做,群众在看,党员干部只有具备坚韧的党性、高尚的情操,才能成为道德上的“ 标定尺”、行为上的“领头羊”说话办事别人才愿意听、跟着干。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及时自我检查,做到知不足而后改之,不断涵养为民初心,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清廉力量”。
传承“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奋进文脉”,描绘“奋勇争先”文化强国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扭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社会主义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朝鲜战争中,面对残暴的帝国主义,志愿军战士们“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以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两弹元勋”邓稼先毅然回国建设核武器事业,让中国在外敌环伺的国际环境里真正挺直了腰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核保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的坚守,让十四亿中国人端稳了饭碗,让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十足底气”。一路走来,从一穷二白的艰难起步到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过往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我们倍加珍惜当今美好时代的同时,更始终怀揣着热情与动力,想在“大有可为”的年代实现“大有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箴言”,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激发乘势而上的壮志豪情,在实践中砥砺顽强意志,涵养坚韧耐力,练就高强本领,实干担当、奋发有为,把新时代文化强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文田镇选调生 卿文豪)
责编:曾振科
一审:罗忠
二审:段跃新
三审:曹庆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