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潮宗街“脸谱”②|一条米街“养”天下,长沙输出占全国流通量8.2%的大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动态
阅读:3363
2024-09-13 10:28:5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谭登 陈新 摄影 范远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长沙潮宗街2023年12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繁华老街,风云倒影,而今标识出新的“潮”向。

9月10日午后,宁静的潮宗街,坡屋顶、小青瓦、清水墙、铃铛门,从时间罅隙里透出光影。无需问客从何来,“拖箱女郎”走在麻石街,鞋跟笃笃声响。网红“楂堆”门下,6位时尚大姐舞着一方大花布直播,仿佛嵌入老长沙风情底片。

6500块麻石每一块都曾有编号,像一册摊开的简牍,活化出这条历史老街的文化“脸谱”。老街静默的一张门、一棵树、一块石头,又鲜活起来。

潮宗街还“富”,清代就叫米街。

长沙米市雏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潭州制造载粮万斛的大船,往来湘江。到清雍正初年,湘江运粮船“千艘云集”,销汉口、抵江浙,盛极一时。潮宗街紧邻湘江码头,交通便利,经营浏阳、宁乡和洞庭湖区各县运来的谷米。

洞庭湖区秋收后,湘江的运粮船直奔省城,停靠潮宗门一带码头,黑压压一片。用平板车或人工背运到各粮行,加工成大米。谷壳糠皮倒在湘江河沿,堆起一座座“山垛”,连绵数里。潮宗门内外,民国时期有粮行、米厂、粮栈60多家,其中协丰粮栈储量最大,年储粮10余万石。

1918年长沙城出现机器碾坊,米商袁久安从上海购回卧式电动打米机,开设茂丰米厂,日出大米百石,一时轰动全城。1934年,长沙全城产大米36万石,潮宗街的永丰米厂就达4万多石,居全城米厂之首。

76岁的冯年云住在潮宗街40多年,听祖辈说起,做米生意的店子沿街林立,收粮、加工再转运。“那时候,沿街看过去一线白,有一种叫作“铁骨油”的米蛾,像蚂蚁一样长着小翅膀,专叮白米,对白色特别敏感。”路过潮宗街的人都不敢穿白色的衣服,不然会沾染一身“铁骨油”。

“借鸡生蛋”是米业老板的经营套路,在粮食荒年,需要购买粮食的人得预付款;遇上丰年,粮食不好卖,在谷米卖完之后,才把钱给农民。老板们两头都不吃亏。

米业老板主要依靠两类人。一是跑外河的,他们能说会道,带着资金在沅江、南县、华容、湘阴等产粮区坐庄,收购粮食;二是负责内部管理的工头,收购的粮食到长沙后,他们联系码头上船看谷,用斛筒计量,带人搬运下船。

在米厂做工的人,工钱不高,还是用米折算,普通师傅每月不到1石米,特别熟练的师傅可以得到2至3石米。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撰文,20世纪30年代长沙一度遭受洋米冲击,湘米销价跌到每石5元以下,每石生产成本10元左右,谷贱伤农。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投身农业技术改造。政府选育良种,发放农业贷款,扭转粮食生产艰难局面。当时湖南粮食产量占全国11%,仅次于广东和四川。

长沙海关资料记载,1905至1934年长沙出口谷米1813万石,占全省海关输出的84.56%。1936年湖南粮食丰产93亿公斤,长沙输出省外大米占全国流通量的8.2%;第二年湘米大量运粤,仅3月就达2万多吨,压倒洋米倾销。


责编:荣庭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